跳至主要內容

操縱式的關懷


第3192 期(2025 年 10 月 26 日)

◎ 生活迴響 ◎ 龔立人

分享:

  今日到教會講道,教會的一位執事向我打招呼,寒暄幾句後,她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明年母親節,我們教會邀請你來講福音主日,希望你的講道不要太高深,因為媽媽們可能未必聽得明白。」她又補充一句,「我們教會請你來講道,可能有點令你屈就了。」我很體面地回應她,讓她可以放心。我說,「若我們所傳的福音是別人聽不明白的,這不是福音呢!」她聽後似乎放心了。當然,聽完我講道之後,不知她會否再懷疑我這番安慰的話?

  她的疑問,想來應該是教會內部早已有過討論,因為另一位與我熟識的執事也知道這事。我要多謝那些認識與不認識的朋友,願意堅持邀請我,甚至可能為我說了不少好話。記得約20年前,一位學生曾極力說服教會牧者邀請我講道。最後,教會安排我在大年初一的主日講道,有兩堂。我當時婉拒了,心想:大年初一請外來講員,似乎有點不尊重。學生卻對我說,「這是我好努力爭取回來的機會,希望你不要推辭。」最終,我還是答應。只是家人對我大年初一外出講道,略有微言。說回來,教會的安排是否「玩嘢(耍花招)」,令我知難而退?我不知道,但我肯定學生的努力。這位我欣賞和尊敬的學生已於10年前離世,我被邀請在她的安息禮拜中講道。至今,我仍記得當晚所講的信息;同樣,也記得「玩嘢」的牧者。至於明年的母親節福音主日,我多謝教會邀請和信任,也多謝這位執事的緊張。雖被懷疑,我不感到冒犯,因為我們的對話中,始終有着彼此的尊重。

  這位執事擔心我的講道風格偏向理性、學術,甚至顯得抽象,而我自己也可能不察覺。所以,她的提醒是重要的。然而,基於她有大學教育背景(1970年代末),我的問題是:她是否已經代入了「媽媽們」的角色,替她們預設了理解的界線?若是如此,她的好意提醒,是否也可能成為一種「操縱式的關懷」——出於善意,卻不自覺地限制了聽眾的潛能與空間?例如曾經有人認為不宜與長者談論死亡,怕他們難以接受。但事實上,許多長者比我們更坦然面對死亡,甚至更願意開誠布公地討論。他們的思維與胸襟,往往遠超我們的預期。這是相對有權力的一方要有的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