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愛(上)


3055 期(2023 年 3 月 12 日)
◎ 牧心世情 ◎ 周以心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韓國,每個月的14日都有個特定主題的情人節,包括玫瑰、親吻、照片、電影、擁抱情人節等。還好目前香港最多延伸到3月14日的白色情人節。在這些節期瀏覽社交平台容易接觸到他人秀恩愛的分享,讓單身的朋友感到被「撒狗糧」,加強那單身的扎心之痛,上個月的情人節就有位單身的高中年輕人在IG 動態裏大罵情人節。

  人類學學者Ernest Becker在《拒斥死亡》(Denial of Death)一書裏,指出我們是一個普遍認為沒有終極的未來的社會。當一個人死了,他的意識和一切都灰飛煙滅。而他指出,這個結果就是沒有一個時代好像我們那麼看重和高舉愛情。

  他為甚麼這麼說呢?他說:「我們還是需要知道在這個大世界裏,我們的生命還是重要的。我們還是想要跟更崇高的意義有連接。但如果我們摒棄神,我們怎麼做到這點?對現代人來說,第一個想到的答案就是從愛情裏尋找更高的意義和依靠的對象⋯⋯我們從另一半身上⋯⋯除去我們的不足,拿走空虛感,我們想知道我們不是白白存在;我們要救贖。」因此我們所處的社會認為如果你沒找到真愛,你無法得到滿足,並且有缺陷。

  但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七章二十七至二十八節反而說:你如果有妻子,就不要試圖結束這段婚姻;你如果沒有妻子,就不要尋求婚姻。⋯⋯在這個時候結婚的人卻會徒增煩惱,我倒是希望你們可以避免這些煩惱(篇幅所限所以只引用這兩節)。

  保羅非常重視性愛的地位(參林前六章),但同時我們比任何一個人更能從愛情的需求中得到自由和釋放,甚至得到滿足。原來透過神所帶來的盼望會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們的愛情和婚姻觀。在神裏的未來帶來一個可以改變我們生命的喜樂,也影響我們怎樣看愛情和婚姻。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