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綠簿旅友》“Green Book”是一個有關歧視有色人種,一個白人如何跟一個黑人相處的真人真事。那令我想起另外兩部有關黑奴的電影: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根》“Roots”,和八十年代的《紫色姐妹花》“The Color Purple”。這些電影都是描述白人如何苦待黑奴的故事,幾乎由頭到尾,通常都是籠罩着非常殘忍,烏天黑地,苦無出路的氣氛。然而,《綠簿旅友》卻是不時出現淚中有笑,笑中有淚,温馨感人的情節。故此,看這電影的時候,心情沒有之前兩部電影那麼沈重。
《綠簿旅友》是講述一個粗暴魯莽,活潑開朗,但又愛家人的白人窮爸爸,為着生計,原本歧視黑人的他,竟然會成為一位温文爾雅,鬱鬱寡歡,十分富貴,博士級的黑人鋼琴家,共度四週巡迴表演的貼身司機、近身保鏢。劇情絲絲入扣,原本兩個種族、兩種性格、教育程度等,是何等南轅北轍的兩個人,由不相不識,到成為莫逆之交,直道出的種族歧視問題而生的痛苦,其實不亞於黑奴制度下的痛苦;即或是已經是名成利就的黑人,膚色背後,仍然不時會為這與生俱來的印記,大感困惑。
故事最感人之處,我認為是故事開端和結尾,兩個有強烈對比性的片段。故事開端,當那個白人男主角,見到兩個黑人工人飲用過的水杯後,他把水杯扔在垃圾桶中,充分反映出他對黑色人種的歧視是如此之深。然而,他的妻子看在眼裏明白,無奈地,背地裏,從垃圾桶中,拾回兩隻無罪、無感染的水杯。故事結尾,白人司機邀請黑人鋼琴家到他的家中,共用聖誕晚餐。內心孤獨的黑人鋼琴家最先是拒絕;及後,帶着猶豫卻是勇敢突破的心,拿來好酒叩門。白人的妻子應門,她不單歡迎來賓,更上前給他深深的一個擁抱,並在他耳邊表示感謝。屋內的所有白人家人,也因着這一切,已經黑白不分地,一起歡度聖誕。鏡頭拉遠,試想像,萬家燈火,聖誕節的意義,豈不就是這樣,那裏有愛,那裏有接納,那裏就再沒有冤仇,更加沒有歧視。
主耶穌一生所遇的人,有猶太人的官、文士和法利賽人;有小孩子和無助的父親;有妓女和稅吏;有不能進聖殿的有殘疾的人,更有那班被人看為無學問的小民的門徒。從耶穌跟他們的言談和舉動中,你嗅到歧視的氣味嗎?相反,大家可會發現,耶穌總是用心觸碰他們的心,對他們的心說話,好些人卻反過來歧視耶穌呢!行文至此,更感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的偉大和救贖意義的重要性,神賜下那永生的禮物,是不分種族、不分膚色、不分愚智、不分階級、不分功過,…… 總之,就是信而平等,信者都可得永生。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短篇小說】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教會及機構短訊】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