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村墟見浸會


3018 期(2022 年 6 月 26 日)
◎ 環迴新界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三名來華浸信會宣教士,循當年的慣常先去到澳門,等待時機進入中國內地。他們在1842年遷來香港島;這小片英國新近佔治之地,被視為更前的踏腳石。教士很快已在香港島建立了教會,卻在不久之後轉往國內去;可幸這信徒羣體勉力斷續發展成長,後來在1901年重新成立教會,就是延續發展至今的「香港浸信教會」,俗稱「堅浸」。

  香港浸信教會由起初就自強不息,在成立之年同時四出佈道;其中香港島南部的村墟屬於訪問重點。香港仔及鴨脷洲乃一水之隔,兩地之間的水道既不太寬闊、亦不太狹窄;兩岸相距是極之適中,恰好構成一段天然的良好避風處。因此自明末清初以來,三百多年之間,香港仔及鴨脷洲兩岸聚留着為數眾多水上人,成為香港島南部的最旺盛村墟。

  浸信教會同人由立會的1901年開始,經常「下鄉佈道」來到香港仔及鴨脷洲一帶;至1905年更能附於會友設於鴨脷洲的店子,定期每週舉行佈道活動。既有固定場地,又有定時活動,因而視作延續發展至今的「香港仔浸信會」的起始。這項本來在鴨脷洲開展的佈道事工,至1911年遷至香港仔,於1931年自立成為正式教會。香港仔浸信會茁壯成長,當1938年籌組「香港浸信會聯會」的時候,堂會與母堂並列,同為六間創會堂所的成員。

  香港仔浸信會承傳着母堂的傳道基因,當堂會自立之後亦思積極佈道;並且回望本堂源起的鴨脷洲,於1936年在鴨脷洲租用樓房,再展傳揚天國福音。浸信會第二次在鴨脷洲工作,頭十年猝遇戰亂等社會動盪,至1954年轉由香港浸信會聯會接辦支援。信徒羣體於1962年建造教堂落成,同時正式成立教會,定名「鴨脷洲浸信會」。

  赤柱記錄於明朝文獻,是香港島最古三條村落之一,亦是其中最興盛的一處,人口數目甚至超過香港仔、鴨脷洲。五旬節聖潔會早期專注漁民佈道,在1927年前後率先到來赤柱佈道植堂。「赤柱堂」於1955年轉屬「中華完備救恩會」,是赤柱的第一間基督教會;現時教堂於1972年落成。回望1957年,當時漁業仍然相當興盛,眾多漁民聚留於赤柱;當年香港浸信教會着眼這裏的龐大傳道需求,前來開設「香港浸信教會赤柱福音堂」,簡稱赤柱浸信會。

  相對之下,石澳是歷史較短的寧靜小村。然而它的偏角位置和特色地理環境,加上一世紀之前的土地規畫歷史,使石澳呈現獨異於全港其他地區的小村氣息。香港浸信教會一再着眼小村的傳道需求,於1956年前來開設「香港浸信教會石澳福音堂」,簡稱石澳浸信會。

  區伯平(撰文、拍照、繪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華人教會剪影】

【解開情意結】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