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成教會存在空間
 思考新方式廣傳福音


3018 期(2022 年 6 月 2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宣道出版社已於6月10日在宣道會希伯崙堂主辦「新媒體下的教會使命與發展」講座,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副教授陳韋安博士直言,媒體是教會存在的空間,應重新思考如何以新方式傳福音及建立真實的羣體。

  陳韋安博士指,早於2014年,德國教會曾舉行有關「數碼世代中福音的傳遞」會議,一眾神學家構思在數碼時代下,教會的角色和未來發展方向,結論包括:互聯網擴闊了福音傳遞的機會,也開展了教會的空間,藉以聆聽別人和弟兄姊妹間的相聚;基督教會須作出改變,讓教會團體同樣在虛擬空間活出生命;數碼社羣中的福音傳遞外,也需要教會的具體行動。

  藉網絡建立真實關係

  陳博士表示,大部分教會舉辦網上聚會,只是攝錄實體聚會內容並上載至網站,其實仍是停留在舊有思維中。「教會網絡活動,是否只在現有活動中加支cam(攝影鏡頭)便稱為網絡活動?……還是嘗試在新媒體中,重新定位教會的存在和使命?」他形容,教會與網絡關係初步可分為三種模式,第一是完全拒絕網絡;第二是上載實體聚會內容;第三是傳道變成KOL(意見領袖),並要成為網絡內容的創作者,例如崇拜製作、主日學教導、清談或綜藝節目等,嘗試以不同方式傳揚福音。

  他強調,今天媒體已不再是傳播訊息的載體,而是一個教會存在的空間,聖靈連結信徒在這空間中作基督的見證。他舉例,從前信徒教會生活主要集中在週末,然而在新媒體下,信徒隨時都能透過智能設備接觸信仰,甚至參與教會活動。此外,任何人也可透過網絡,在不同程度上參與教會的網上聚會,「所以重點不再是以媒體傳遞(訊息),而是空間與羣體的關係……問題也不再是如何拍片,而是如何在空間中建立羣體。」

  因此他直言,教會與網絡關係可衍生第四種模式──在網絡中讓人成為真實的羣體。他曾進行「網絡牧者實驗」,牧者透過私訊(Inbox)聯絡觀看影片的觀眾,嘗試與他們建立真實關係,開闢另一種傳福音的方法。所以,面對互聯網早已泛濫的基督教資訊,他認為網絡宣教不是純粹製作有關耶穌的資訊,也不是基督教活動的網絡宣傳或廣告,而是真切地關心他人,在網絡世界中作好見證及活出信仰。

  陳韋安博士稱,新媒體下應重新反思教會的定義──教會羣體方面,不少信徒已移民或不參與實體崇拜,因此教會不應只看出席人數,而是如何在網絡空間接觸他人,並建立真實關係。教會生活方面,由於信徒可自由參與不同教會的網上崇拜或機構活動,故教會生活不再取決於堂會及愈趨組件化,教會應重點提供生命導師栽培信徒。最後是教會宣講,網上與實體講道在講章編排及形式上有所不同,教牧須思考如何打破傳統,透過新媒體更有效宣講信息。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華人教會剪影】

【解開情意結】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