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證詞


2975 期(2021 年 8 月 29 日)
◎ 平視人生 ◎ 李灝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世界曾經是灰濛濛的,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才添了色加了彩。此話可從兩方面理解:一、彩色電視面世,熒光幕上不再只有黑白兩色;二、二戰的陰霾逐漸消退,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人民生活質素大大改善,社會普遍洋溢歡欣氣象,大部分人都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

   這個預測顯然過分樂觀,否則我的手上也不會出現一本A Life on Our Planet: My Witness Statement。作者就是家傳戶曉的David Attenborough(本港俗稱阿sir),一位BBC生態記錄片資深員工。他要著書立說,旨在告訴我們地球正在崩壞,物種的多樣性急速下滑。

   阿sir提醒,科技的進步往往是幾何級數的,面對其無限的潛能,生物的有限注定追趕不上。譬如,當柴油引擎、全球衞星定位、回音測深術三合為一,其果效遠遠超出一加一加一,而是遞增。就以大魚為例,自上世紀中葉商業捕魚起錨,至二十世紀結束,全球大魚經已銳減九成。

   這是災難性的。在魚羣中,尺寸大小至為關鍵。在開闊海洋裏,魚愈大,排的卵愈多。當商人瞄準大魚以求套取最大利潤,最好生養的魚媽媽就給一網打盡。此外,我們熟悉的鯨魚也難逃一劫,抹香鯨的壽命一般可達七十載,但要待到九歲才合資格當媽媽。牠們每次只可懷一胎,妊娠期亦足足一整年;生產過後,也要花上三至五年休養方可再次懷孕。當捕殺行為愈發快狠準,鯨魚的生育速率不變,終會遇上滅頂之災。事實上,在一九七零年代工業捕鯨仍然猖獗時,藍鯨—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已由高峰的二十五萬條急降至幾千條。

   類似的殺雞取卵故事,豈只得一個海洋版本?Attenborough的新作有個特色,每章開首都會羅列三個數字,分別為世界人口數目、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以及荒野(wilderness)的佔地比率。第一章的故事舞台發生在一九三七年,當時上述的指數順序為二十三億、百萬分之二百八十,以及百分之六十六。去到一九七八年,亦即作者剛好年逾半百的時候,人口翻了一番增到四十三億,碳排放則達百萬分之三百三十五,而未開發的地方減至百分之五十五。最新的數字是二零二零年—更是每下愈況,分別為七十八億、百萬分之四百一十五,以及百分之三十五。 

  數字背後,書裏流露的盡是阿sir的情感。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Attenborough都已九十五歲人了,拿起他的書,的確閱讀到無盡的善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誰明稚子心】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