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與悲心


2975 期(2021 年 8 月 29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我應抱着甚麼態度對待天人物我?其中之一是慈心和悲心。表面看來,這是佛教概念。梵語「慈」(maitreya)則是從「友」(mitra)而來,意指最深的友情,一份因慈而產生的團契;梵語 「悲」(karuna)原意為呻吟,後則由自己之病痛而引申為對他人之病痛與苦惱有共感而生憐憫不忍之情。事實是基督教也講慈心和悲心。慈心就是愛。「上主是愛」(約壹四8),表現在上主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世界,為世界而受苦和死。悲心就是憐憫。除了耶穌講的好撒馬利亞人故事外,耶和華說:「我確實看見了我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也聽見了他們因受監工苦待所發的哀聲;我確實知道他們的痛苦。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從那地上來,到美好與寬闊之地,到流奶與蜜之地……」(出三7-8)基督教習慣描述上主是愛,但我們可更仔細描述,即以慈心和悲心認識上主是愛。

  慈心牽涉欣賞力。這不是因為對方值得欣賞,所以,我才對他有慈心,而是因為我有欣賞力,以致我總可以發掘到對方的美麗、才能和優點。有欣賞力的人才不會讓接受者因我對他的慈心而自卑。慈心又牽涉一種相互性接納和付出,不是單向,也不牽涉回報和感恩。聖經說,「上主愛世人」時,耶穌也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甚麼?」(約廿一15)只有願意進入相互性接納和付出的人,他的慈心才不會只是一種從上向下,從有向無的層級關係。

  悲心牽涉身同感受,即同理心。同理心不是建基於我們有相同經歷,也與個人情感豐富無必然關係,而是關乎超越力。超越力使我可以走出自我中心和我羣中心,以他者角度看和感受事物。悲心牽涉為他者準備犧牲,因為悲心者不會因對方的不幸而袖手旁觀。犧牲可以是時間、金錢、煩憂,甚至生命。犧牲不是因為要滿足更大的義,而是因為被不幸者呼喚,悲心者沒有不回應的選擇。

  慈心與悲心從自身出發,向他者邁向。有慈心與悲心的沒有甚麼可誇,這是人應有的相處之道。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誰明稚子心】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