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 生命的感悟


2974 期(2021 年 8 月 22 日)
◎ 平視人生 ◎ 蘇永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起初閱讀《談美》,以為是一本工具書,可以學會何謂美、如何欣賞美和表現或表達美,但讀畢後才發現這書可以說是一本哲學書籍,因為它已超越了實用性的層面,從談論美學提升到對生活甚至生命的感悟。

  作者美學大師朱光潛於一九三二年寫成此書,但近九十年之後的今天,此書深邃雋永,一點都不過時,無論你在任何時間與空間,都一樣需要懂得如何生活,作者就透過談論何謂美去讓你懂得生活。

  首先作者界定甚麼是美之前,便說出人們對美的謬誤,我們要「審美」便不能以實用、功利的角度來衡量美;更不能以科學化的方式去研究和判斷是美與否;我們也不應以是否帶來快感來決定美與否。又有人認為「逼真」愈接近真實或自然就是美,如「依樣畫葫蘆」,因為這種「寫實主義」你可以讚歎跟「實物」非常「相似」,但相似也不是美的單一標準。

  到底甚麼才算是美?作者認為美是我們透過欣賞事物的過程而產生的美感,但這種美感是如何產生的呢?觀賞者會在欣賞的過程中投入自己的性格和情趣,加上在不同的環境和時代都可能有不同的領會,而在欣賞的過程中,我們要切記「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要與欣賞的對象保持距離才懂得怎樣觀賞,正如「家花不比野花香」,我們永遠以局外人的身分才能看出它的美。何以樹的倒影會比正身美?因為「倒影是隔着一個世界的、是幻境的、是與實際人生無直接關聯」,我們看到它的輪廓、線紋與顏色,就像一幅圖畫一般,這是對事物形象的直覺,這就是美感的經驗。另外,當我們審美時還要加上「人情化」,正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當我們觀察、欣賞時,一定會加上自身的投入和感受,才會產生對事物的「共鳴」。

  作者以「人生的藝術化」作結,他指出當我們審美時,以「無所為而為」,沒有利益與目的地去觀賞事物,就正正是我們欣賞生活與生命的應有態度。書中最後提到阿爾卑斯山有一條大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旁便有一路牌寫着:「慢慢走,欣賞啊!」

  「上帝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為美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創一31)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字遊行】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