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日子。教會廁身於這麼弔詭的時代,可以如何見證基督?
剛巧在一百年前,公元一九二一年,著名中國教會領袖、燕京大學宗教學院神學教授劉廷芳博士,發表了全長二萬四千字的講章《新文化運動中基督教宣教師的責任》,他詳細分析了當時新文化運動的來龍去脈,更從這個背景探索甚督教界與新文化運動的關係,進而語重心長地囑咐基督教宣教師的時代使命和責任。
講稿中有一段今天我們讀來必有共鳴: 「我們中國數年來,國事亂得如麻。差不多一天壞一天。老朽頑固的,在醉夢中度日。年輕識淺的,恃少許學問,和熱誠,到處奔走號呼。激烈派的人,矯枉過正,鼓吹偏僻的學說,勸人走極端的路。這一般都使國人思想愈弄愈亂。往往自己做錯了,想錯了,去怨別人。一到危急的關頭,大家都手足無措。事過境遷,瘡痍更深,痛定思痛,膽量和希望,就不知不覺的縮少了,失掉了。」
劉廷芳博士這番話,套用在今天的香港社會,簡直合適不過。單看過去幾年,香港社會亂得如麻,但為政者往往藥石亂投,結果不單未能安撫人心,反叫人心惶惶,多少人因而倉卒移民,這都是我們不樂於見到的。
作為基督的教會,際此風雲變色、人心虛怯的時代,借用劉廷芳博士的說話,牧者和傳道人當看重自己作為「主的使者」的身分,預備主的道路,對迷惘而失望的信徒教友,要愛惜、幫助、指導,讓他們從天國的視野看今天所處的時代,進而認識和了解國情,從而給他們活在此地此刻的意義和希望。
吳思源(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委員)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字遊行】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