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中維持守護家庭關係
 倚靠上帝更新應對大時代


2927 期(2020 年 9 月 2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今日家庭面對不同的衝擊,令家庭變得脆弱。由紅磡浸信會、風雨同路人合辦公開講座守護婚姻、守護家庭系列「轉變中的家庭關係」已於九月十一日舉行,由建道神學院輔導系主任、「風雨同路人」顧問劉佩婷博士擔任講員,分享在危機中維持家庭關係的策略。

  

  劉佩婷博士指,今時今日不可避免危機的出現,有時候即使危機可以預計,但仍然帶來很大衝擊和影響。她續指,生活上遇到的危機一般分為四類,發展性危機,如退休、身體變差、配偶離世;處境性危機,如意外、罪案、疾病;存在性危機,如失去生存目標、獨立或自由;環境性危機,如疫症、政治動盪。

  「今日很多香港人心情比較低沈,不能作準是否一定有情緒病,但卻非常鬱悶,不知何時可以再上學、返教會。」她指,這是一個「新焦慮」的時代,懷抱着對現在的苦惱和未來的畏懼,亦有學者稱之為「集體悲傷的時代(collective sorrow)」,人活在失去之中,失去財政穩定、日常生活的規律、失去社交生活等。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下,家庭關係變得脆弱,也感受危機而影響了個人想法,以致對危機下的經歷有不同理解。

  她引述二零一七年的研究指,疫症前香港人普遍對家庭生活表示滿意,但與父母甚少談話,甚至不談話。她認為香港家庭的特色是「疏離中的親密」,滿意的家庭關係包括少說話、家庭成為舒緩壓力休息之處、減低衝突機會,久而久之失去彼此了解的機會,關係沒有更新化,直至危機出現,如每個人對政治動盪有不同反應和應對,「但有些人不了解和明白對方,只希望變回以前的模樣,但其實有很多情況不能逆轉,愈堅持回到從前,愈會落空。」

  社會危機而引起的家庭關係影響,她認為表達情感覺得困難,主要因為經驗的情感步伐不同,如有人不想理會,有人則想細細分析形勢,加上過去一段日子沒有溝通更新彼此想法,所以溝通困難,關係也疏遠,「即或不提及社會事件,但長遠對家人關係有影響(sleeper effects),即使暫時不察覺,當發生其他事時會再度引爆。」

  劉佩婷博士認為,父母與子女本身就存有衝突關係,來自不同世代、性格、經歷,危機正是磨煉生命的好機會,而應對危機最有效策略是產生「轉變」,重新認識家庭功能,調整對彼此的期望。「家庭關係衝突的主要來源是缺乏『清楚的心理界線』。」她坦言,要設立心理界線相當不容易,因華人家庭傾向不分那麼清楚,但她強調設立界線不是讓人難堪或討好,而是讓自己有空間處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和目標,健康心理界線,是提醒彼此的不同,所以想更了解和認識對方,更新彼此的關係和認識。

  她提醒,在不確定的時代,有情緒反應是正常的事,一家人不需要假裝樂觀,而是應該尋找新的相處方式,互相支持。她又指,在心理學上「美感情緒」(aesthetics emotion)有益身心,藝術創作能令人身心舒暢,內心感到安寧,一家人可以心意更新變化,生命持續成長,一同經歷新體會,「家庭曾經發生很多背叛,信任失落、危機和傷害,適當時候勇敢面對,可能是家庭關係的轉機。」

  「在掙扎中思考信仰是寶貴的機會。」她認為,信徒可以更多思考活在大時代見證的機會,活在焦慮感覺中如何不要為明天憂慮,苦難過程知道上帝在當中,信仰能否承載到自己和家人的需要。她最後提醒,維持家庭關係是由倚靠上帝開始,並以士師記十一章耶弗他與女兒的經歷提醒,順服上帝主權和主意。劉佩婷博士說,維持家庭關係最重要是尋找上帝,人的內心會不斷轉變,過程中需要空間和距離,整理好自己再一起面對世界的不確定,信仰則成為信徒重要的資源。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