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語音是否受氣候影響?(一)


2925 期(2020 年 9 月 13 日)
◎ 譯經隨筆 ◎ 洪放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前幾期筆者曾談論有關士師記裏「示播列」和「西播列」兩詞發音問題,帶出了‘sh’音和‘s’音這個議題。令到筆者困惑的,是為甚麽有些語言具有‘sh’音,甚至出現頻繁,使用率高;有些卻沒有,只有‘s’音;有些甚至連‘s’音也沒有!我這裏說的「語言」,也包括「方言」。例如廣東話沒有‘sh’音,泰國話也沒有,記得我曾聽到泰國朋友把go shopping 說成 go chopping,把 fish & chip 說成fich & chip(好像古代以法蓮支派人不能發「示播列」的‘sh’音),於是只好發較接近的‘ch’音(國際音標符號作/ʧ/)。無巧不成話,西班牙語、泰語,以及粵語、閩語等華南方言都有這個‘ch’音,卻沒有‘sh’音。

  有哪些語言連基本的‘s’音都沒有?太平洋的大溪地語、基利巴斯語和馬紹爾語沒有,既沒有‘s’音,更遑論‘sh’音,所以音譯聖經裏眾多專有名詞時,需要面對很大困難。基利巴斯語解決方法,就是用‘ti’音代替,有點像粵語的「次」字音。大溪地語的聖經索性把所有‘s’音轉為‘t’音,於是「耶穌」音譯作「耶都」、「約書亞」作「約都亞」、「和散那」作「歐丹那」、「耶路撒冷」作「耶如塔若米」(Ierutaremi)等。

  提起「耶路撒冷」轉為「耶如塔若米」,讀者需要以漢語發音Ye-ru-ta-re-mi,來讀後者的音譯,才能領略這個聖城的「冷」音變成「若米」,就是因為大溪地語沒有‘l’音,要用‘r’音代替。無巧不成話,日本語像大溪地語,也沒有‘l’音,只有‘r’音,所以日本人說英語比較吃力,把含有‘l’音字讀成‘r’音。廣東話剛巧相反,只有‘l’音,沒有‘r’音,所以「Rolex錶」廣東話發音成「勞力士錶」。

  筆者從事翻譯和語言研究多年,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就是發‘sh’音的語言大多位於溫帶、寒帶地區;北方漢語和日本語(例如sushi、sashimi)都是溫帶、寒帶地區語言,含有很多‘sh’音詞。至於只有發‘s’音的語言,則多數在亞熱帶和熱帶氣候地區,例如粵語、閩語、泰語。那幾個連‘s’音都沒有的語言,卻出現在極炎熱潮濕氣候地區。這個奇怪現象只是筆者初步的觀察,也許需要收集更多語種語音數據,以及該地位於緯度的高低,即離開赤度有多遠,來作廣泛統計和比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