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帶出盼望信息
 上帝施恩不離不棄


2925 期(2020 年 9 月 1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環球聖經公會在八月二十九日,於網上舉辦「重尋曙光:從士師時代的黑暗中找希望」講座,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哲學博士曾祥新博士強調,人縱然身處絕望或黑暗的處境,但上帝仍會從中施恩作工,與人同在。

  曾祥新博士解釋,以色列人在約書亞時代事奉耶和華,上帝賜下應許地,日子太平;然而約書亞死後,以色列人在士師時代任意而行、敬拜偶像,世界失去秩序。因此,士師時代又被稱為黑暗時代,但經文中仍看見上帝賜予人盼望,他透過《士師記》闡述上帝如何在黑暗中作工、與人同在和應許。

  「以色列人住在迦南人、赫人、亞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中間,娶他們的女兒,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的兒子,並事奉他們的神明。」(士三5-6)他指,這句經文道出了以色列人在士師時代的問題──與外邦人彼此通婚,婚後事奉外邦神明,可見婚姻與信仰生活息息相關。於是上帝懲罰以色列人,讓他們經歷苦難,但同時卻興起士師拯救他們,目的是要他們學習爭戰,堅固靈命。因此,他稱《士師記》引論強調現實處境縱然黑暗,上帝也從中作工,為受痛苦的人帶來希望。

  人縱犯錯 上帝仍施恩典

  至於《士師記》演譯方面,他認為基甸拜偶像及其婚姻生活,是士師故事由成功變為失敗的轉捩點。他解釋,基甸拆毀巴力祭壇後,卻用金子做了以弗得,使以色列人陷入拜偶像的危機中;另外他更有許多妻子和兒子,更娶敬拜巴力的示劍女子為妾。結果基甸死後,以色列人敬拜巴力,示劍女子之子亞比米勒為奪王位,殺害了基甸七十個兒子,自此《士師記》便離不開家庭和婚姻問題。

  然而,耶和華使者稱基甸為大能的勇士,先命他拆毀巴力祭壇,上帝的靈更降在他身上,吹角號召羣聚跟隨他。從經文所見,基甸十分懼怕與米甸人交戰,信心軟弱,上帝卻多次從旁鼓勵及施予神蹟,令他有信心拯救以色列人。因此,曾祥新博士認為基甸故事重點並非打仗,而是上帝如何訓練懼怕的人成為大能勇士,可見上帝在黑暗中仍與人同在;他以此勉勵信徒要在艱難中相信上帝,不要像基甸般充滿懷疑和懼怯,因祂必與人同在,並會憐憫和剛強人心。

  他又提到所羅門王的故事,指所羅門王與基甸一樣寵愛外族女子,死後以色列王國慢慢走下坡,先分裂為南北兩國,再被亞述和巴比倫消滅,耶路撒冷聖殿更被夷為平地,失敗根源同樣在於拜偶像和婚姻上。但是上帝仍施恩,讓所羅門擁有一個支派,足見在人犯錯下,上帝也為人存留恩典和憐憫。

  常存盼望 上帝賜下應許

  曾博士續分享《士師記》的結論,由於書卷多次出現「在那些日子,以色列中沒有王」的經文,故有言《士師記》的結論為黑暗日子因沒有王所致,有王才能為社會帶來秩序、和平及公義。他反駁,所羅門王敗壞、亞比米勒作王為以色列帶來毀滅性災難,已知地上立王明顯不是結論,「《士師記》結論是要將希望引到神本身,因為神在黑暗中工作,在艱難中與我們同在,神才是以色列人的希望,也是我們的希望。」

  他續言,聖經中的「希望」信息是理想君王彌賽亞的來臨,新舊約多處均記載絕望的日子中,上帝仍為人賜下盼望和應許,因此「上帝是以色列人的希望」不只是《士師記》寫作目的,更是整本聖經的信息。所以《士師記》所盼望的王是指彌賽亞,他藉此勉勵信徒要在艱難處境常存盼望,因上帝會在黑暗中作工、與人同在和應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