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會反思聖餐有必要「再出發」?


2918 期(2020 年 7 月 26 日)
◎ 閱讀馬拉松 ◎ 楊思言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有關聖餐的神學書可謂多不勝數,在我神學院的圖書館霸佔好幾排書架了,為甚麼我還要寫一篇討論聖餐的論文?亦有不少朋友問我︰「聖餐有甚麼好寫啊?」但宗教改革的口號 ecclesia semper reformanda(永遠在改革的教會)提醒我們,教會必須不斷反思既有的神學。今天不同新教宗派的聖餐神學,皆是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形成的,建基於當時期的神學偉人的討論,如路德、慈雲理、加爾文等。但他們活在中世紀的歐洲,與我們今天的世界(例如佔中後的香港!)可說是大相逕庭!那時期的歐洲還是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基督教信仰是基本設定。再者,當時的改革神學家面對的是羅馬天主教廷的腐敗,面對信徒被要求向神職人員告解、買贖罪券等,還要倚賴神職人員在彌撒中為他們獻祭,所以改革家不斷強調個人得救,強調靈魂和良心的慰藉。對他們來說,罪的問題在於對基督缺乏信心和肯定,因此聖餐的重點在於個人對救贖的認知,強調個人直接與主相交。

  不用說也知道,今天香港教會面對的處境跟中世紀歐洲絕不可相提並論!今天,教會面對的問題不是信徒以為要告解、買贖罪券,或以為牧師化身祭司為他們獻贖罪祭。在今天,不但基督教信仰不是主流,基本上社會普遍認為宗教信仰是無關痛癢(irrelevant)的,不適合於公共領域。今天教會的挑戰是使福音在社會中 relevant,所以還仍需要再強調個人得救、個人的慰藉嗎?今天,社會對罪惡的理解不再限於個人內心或靈魂的狀況,甚至不限於個別的行為,而是結構性的罪惡,如專政、警暴、剝削、不平等、種族歧視等等。問題關乎制度!今天教會的聖餐若還繼續強調個人與主的關係、心靈的慰藉,恐怕只是告訴世人,福音對社會的關注和訴求漠不關心。所以今天教會思考聖餐必須徹底重新檢視傳統神學,從根出發。

  還有,西方的聖餐神學引入了太多希臘哲學,絕不平易近人,這不幸在宗教改革後亦沒有改善。明明是信徒一起擘餅進餐,為何要「僭建」這麼多聖經以外的概念,又記號又奧祕又施恩工具,還要一連串拉丁文詞彙?反而經文有提的,傳統神學又不提,例如最後晚餐的逾越節背景,以及耶穌提到的「約」。當我們把聖餐神學抽象化、學術化,換來的只是平信徒被邊緣化。而且,當神學視聖餐為奧祕和施恩工具時,教會很容易階級化,因這聖餐觀假定了只有某些人有權主持奧祕的禮儀、參與施恩過程,甚至只有這些人才有權在過程中說話,其實有很深遠的政治含意。在今天香港社會對民主的訴求中,教會有必要反省在聖餐中對權力和民意的意識。

  既然今天基督教的中心已不再是歐美,而已轉移到亞洲、非洲、南美洲,教會不需要在聖餐神學假設西方哲學概念。我的論文旨在「光復」一個符合聖經的聖餐觀。我刻意避開傳統以奧古斯丁作出發點的做法,因他的思想徹頭徹尾都是柏拉圖的框框,改而討論改革家慈雲理少為人知的後期著作。他發現以出埃及記十二章上帝頒布逾越節的說話來對照耶穌最後晚餐的說話,可有突破性的理解。這意味着我們應從整個救恩歷史來看聖餐,是具體的、動態的、關係性的,而不是猜測形而上的問題,如餅酒是甚麼記號、或耶穌的身體和血如何在餅酒臨在等,不但使聖餐變得抽象、靜態,也把基督物化了。

  有這出發點,我便着重討論四福音都提到的逾越節背景,以及耶穌所提的「新約」,特別是詳細看舊約逾越節和西乃立約的歷史。我的討論刻意着墨這些細節的道德和政治含意。其中的重點是,聖餐是上帝兒子親自與罪人坐席,重新設立新逾越節和立新約,是和好的具體行動。祂指向自己的身體為最終極的逾越節羊羔、自己的血為最終極立約的血,因此新的逾越節餐再不需要羊羔了,以後的立約儀式也不需要再獻血了,剩下只有餅和酒來記念和慶祝。聖餐本身就是福音的體現,不但是記念耶穌的死,行動本身就是和好的行動,原本不能到神面前的人,竟可來到神的桌前。是主接待我們,不是我們領受祂,因此我論文的題目是 Received by Christ。傳統理解聖餐為我們「領受(receive)基督的身體和血」,其實有不少的神學和倫理問題。

  四福音最後晚餐都有記載的另一個細節是猶大的在場。在馬太和馬可福音,耶穌坐下劈頭第一句就是說在場有人會出賣祂,令他們「憂愁」。耶穌似乎刻意叫門徒留意人際間的破裂,而非自身的罪或個人與神的關係。而正如上帝與以色列人立約時頒布十誡,耶穌立新約時也頒布了新命令,叫門徒彼此相愛(約十三)。因此我發現約翰福音最後晚餐的記載是絕不能或缺的。聖餐一方面強調上帝在歷史的作為,同時也呼召屬主羣體一同的具體回應。猶大的在場也迫我們反省教會通常不讓未信者、被紀律處分的人和小孩子參與聖餐的做法。

  最後,逾越節的政治背景提醒我們,神的救贖不只是靈魂的救贖,也將受苦者從欺壓中拯救出來的。最後晚餐上,耶穌顛覆當時的階級制度為門徒洗腳,同樣呼召我們顛覆性的為鄰舍服侍。

  楊思言(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哲學博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