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教堂的建築外型而言,「路德會救恩堂」呈現了立體三角長條形。這種形貌,在香港眾教堂中可說獨一無二。這座教堂的規模即使未算得特別宏大,然而那尖角外觀,望去仍屬奇偉;在非教堂建築中亦是罕見。如此突出的建築外型,使教堂屹立於所在地區十分矚目,令人一見難忘。
這所建築突出的「救恩堂」,是「香港路德會(Lutheran Church Hong Kong Synod)早年建立的教會之一;而「香港路德會」是「美國福音道路德會」(Lutheran Church Missouri Synod)在中華大地服務的延續。這宗派差遣的教士在一九一三年初次抵達中國,聚焦留駐在長江中游地區傳道;至一九四九年隨着國內政局轉變而暫時撤至香港。
由於教士關愛華人,那些年原先的暫留香港安排,變成了長駐香港事奉;直至本地教會日漸健壯,於一九七七年組成由華人同工自立自理的「香港路德會」。當一九四九年教士初到香港時,同工隨即在新闢建的調景嶺難民營中傳道服務。又由於此處歸主者眾多,教士甚至迅即在調景嶺開辦聖經學院,培訓本地信徒投身事奉。撤至香港的教士及這所聖經學院的學生,成為路德會在香港發展的先鋒。
上世紀五零年代,大量國內民眾流落香港;幾年之間香港人口暴增,到處遍佈難民寮屋。竹園一帶,包括黃大仙及慈雲山下,可說是最大片面積的貧苦大眾住宿地。在一九五三年,路德會的教士聯同聖經學院的學生,在這地區展開街頭佈道及服務,開始領人歸主,漸漸凝聚信徒;是為「路德會救恩堂」的起點。
「救恩堂」從發苗的第一日就定位扎根社區,與竹園社區同步成長。由一九五三年開步,教會先後開展多種社會服務。後來隨着會務發展所需,堂會經歷過購置地鋪、租用石屋及申請使用徙置區天台;這些都是當年的典型社區形態。至六零年代中期,當所處的徙置區進行重建的年日,堂會順勢興起購地建堂的意念。現時的特色教堂在一九七一年落成。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我們這一家】
【教關愛心行動】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