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福音的種籽


2904 期(2020 年 4 月 19 日)
◎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九五四年播道會恩泉堂在九龍城侯王道41-43號樓下一角開設「恩泉診療所」,藉醫療服務領人歸主,引起美國播道會作醫療傳道之心意,一九六零年,美國播道會兩位醫療宣教士黎定春醫生(Dr. Gordon Addington)和卓恩民醫生(Dr. Robert Chapman)奉派來港,並於一九六五年建立播道醫院。父母都是醫護人員的陳黔開牧師自小是播道會會友,一九七三年在美國唸完神學後,回港當恩泉堂堂主任,二零一零年退休;他說曾與兩位宣教士交往,對播道醫院早期的事工發展略知一二。

  一元診金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隨着時代和中國政權變更,大量難民湧入香港,人口從一九四五年的五、六十萬增至二百三十萬,播道會恩泉堂在堂址一角開設診所,就是希望藉着廉價醫療,甚至贈醫施藥幫助街坊,並見證基督。

  診所最初由何兆輝醫生等駐診,另聘有藥劑師、護士等。(註一) 陳牧師說早期「醫生是義務的,每個病人只收一元。」醫生日間有自己的工作,放工就來診所幫忙,最高峰時有十多名醫生輪流診症,「恩泉堂有一名傳道人負責作個人佈道」。當年有份診症的彭永福醫生,今天仍繼續私人執業。

  診所在星期一、三、五晚上七時至九時開診,病人在等候見醫生或取藥時,教會的同工或會友趁此向他們傳福音;藥袋上也印有福音金句。

  宣教士=醫生=牧師

  後來教會希望美國播道會派出醫生來主理診所,一九六零年兩位醫療宣教士黎定春醫生和卓恩民醫生來港。那時陳黔開牧師還是中學生,在教會青年團任職員,「覺得他們很有心,遠渡重洋來香港」。他記得兩位宣教士各帶着眷屬來,「小朋友來香港讀書成長」,黎定春醫生共育有十位兒女,至一九六九年舉家返回美國,卓恩民醫生則「一直做到退休(1992年),他能說流利的廣東話。」

  由於「他們在美國讀完醫學院,再讀神學」,所以二人星期一至六在醫院當醫生,星期日脫下白袍,返教會時可稱牧師,偶然會上台講道。黎定春醫生更是當年替陳牧師施洗;而卓恩民醫生則是陳父的主診醫生。

  十張病床

  兩位醫生來到時發現香港醫療貧乏,需要的不僅是診所,而是一間醫院,事實上當時鄰近只有九龍醫院,於是一九六二年向美國播道會差會提出興建醫院的需要,一方面自行籌募經費,並向政府申請撥地,最後成功於一九六五年在九龍城亞皆老街創辦播道醫院;而恩泉診療所亦早於一九六四年停辦。

  醫院最早由卓恩民醫生擔任院長,黎定春醫生為醫務主任,設有門診和住院服務。「開始的時候只有十張病床」,但很快設有內科、產科等,一九六七年黎定春醫生開設外科部門。每週六天的早上都有醫生祈禱會,每次半小時,院長、護士長都有參加。

  早期福音事工

  播道醫院着重全人治療,「不但要顧及身體,還要着重心靈的需要」,希望透過傳福音,「使病人的靈魂得到康復。」初期透過熱心的基督徒醫護或義工在床邊與病人談道,並逢星期五晚舉行福音聚會。「當晚候診室沒有醫生看診,我們將椅子擺放好,有傳道人來傳福音給大家」;後來更增加了兒童聚會。

  「以前沒有空調,又沒有電視機,附近居民晚上有空,留在家中很熱,所以大家選擇外出吹風」,街坊知道醫院有聚會,認為有機會遇見醫生,「可以問病」,便去參加;有時也會有基督徒的醫生參加聚會,好像七十年代初從加拿大學成歸來的蔡元雲醫生,「他在看診時發覺病人受着許多心靈困苦」,於是一九七三年一邊行醫,一邊創辦了《突破雜誌》,一九七六年更赴美攻讀心理輔導,學成後致力青少年工作,再沒有專職擔任醫生了。

  雖然醫院成立的宗旨是藉着醫療傳福音,但陳牧師強調「醫院更具醫者父母心,不會因為你不信耶穌而有差別待遇,醫護會盡心盡力的醫療。」早年因為醫院規模小,宣教士看診時可以和病人閒聊幾句,甚至為他們祈禱,但隨着病人數目增加,醫生個別看診的時間減少,不可以兼顧傳福音的工作,「最初有傳道人到來幫忙,後來便正式有院牧。」播道醫院的院牧在七十年代出現,第一位是鍾桂雄傳道,他在醫院內成立基督徒團契,有助推廣福音事工。

  醫院內植禮拜堂

  八十年代開始,播道醫院的病房安裝福音廣播系統,院牧藉此在特定時間傳播福音訊息,不過今天已由電視取代,院內的電視特別加有福音頻道給病人觀看。至於門診部亦設有傳播福音的電視節目,現在則只有畫面和字幕,「給病人自行選擇觀看」。

  一九八五年,播道醫院擴建,在增設的五樓一角作禮堂用途,並於翌年在該處舉行主日崇拜,後來參與崇拜的人數逐漸增多,一九九三年位於深水埗的播道會活泉堂願意派一位牧者來醫院植堂,作為活泉堂的分堂,並命名為活愛堂。來參加聚會的人,「有的是住院病人,有的是門診病人,有的是附近街坊。」到了二零一二年,活愛堂的規模愈來愈大,才遷出醫院,往南山邨服務該區的居民。

  二零零一年,播道醫院成立院牧事工委員會,取代以前「佈道小組」的名稱,負責聘請院牧。院牧除了是神學院畢業,還要有院牧的訓練,致使他能「明白病人的心理和有一些醫學知識。」陳牧師從第一屆起擔任委員,目前是該委員會主席。

  今天的角色

  上世紀六十年代,「因為當時香港的醫療真的很有需要」,所以教會建立播道醫院,今天隨着政府醫療體系的發展,基督教醫院扮演的角色又是怎樣?

  「我們盼望成為(病人)的接觸面,溢於言表地讓他們親自看到基督教是充滿關懷愛心的」,陳牧師希望病人能感受到「我們全人關懷,也傳福音!」

  (註一)播道醫院金禧特刊《恩典滿載.傳承未來》p.34。

  

  陳黔開 ︳播道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主席

  訪談日期︰2019年3月25日

  訪談學生︰梁慧雯、楊詠琪、李瑜 / 香港浸會大學

       徐嘉熙、楊紹沂、羅楚妍 / 協恩中學

  整理與撰寫︰馬少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