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處境反思教會牧養
 探討前路與宣教策略


2888 期(2019 年 12 月 2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福音證主協會、柏祺城市轉化中心和領導力培訓學院在今年九月進行了「反修例與教會牧養」的質性研究調查,以焦點小組形式訪問了四十四位教牧,並於十月中進行網上問卷調查,為期兩星期,共收回3,781份有效問卷,從中了解教會及信徒的處境和回應,並於十二月十一日舉辦有關研究報告及專題研討會。

  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總監陳敏斯教授分享質性研究報告,從中了解教會現時的處境、同工的個人狀況及教會未來面對的挑戰。她指出,受訪教牧均提及雨傘運動對是次反修例事件的回應有所影響,「過去數年愈積極回應,愈能成熟處理是次事件。」大部分教牧講道時感到兩難,有感內容易被對號入座,更遇過信徒在崇拜途中離開。此外,因應突發狀況,開放堂會的考慮和爭議處理,反映出教會領導與溝通情況;亦有教會被傳媒抹黑,深刻經歷服侍和同行的艱困。

  教會要在不同意見下牧養,陳教授指有不少教牧表示,同工和執事大多立場相似,教牧多了與不同意見的肢體親自溝通和梳理,締造空間對話;也因社會動盪舉辦更多祈禱會,集中在信仰反思、禱告及屬靈操練中。有教牧同工表示自身感到傷心和無力,堂主任面對要作決定和投訴時,感到工作十分艱難,受訪牧者亦表示要表達立場或抒發個人真實情感時,都面對不同程度的顧慮,但盡力持平,不把個人立場帶進講道和牧養。

  對於香港教會面對未來的挑戰,受訪牧者都提到要為未來十年,做好教會空間壓縮的準備,持守信心,回到創啟時代的宣教模式。往後的牧養方向,「受訪教牧都表示在講道時會多講受苦、逼迫、受試煉,以及基督的盼望和醫治。教牧希望教會能保持開放,宣講真正的福音與終極盼望。」受訪教牧希望未來作更多政教分離的教導,釐清概念,並在時代中回應社會需要;他們亦認為今次社運事件是考驗信仰與實踐的時間,未來需要在講道和查經中深化,同時希望教會領導保持開放,幫助年輕一代整合信仰,不致流失。

  網上問卷調查則了解信徒是次運動中對教會的回應、期望和個人回應等。調查發現受訪者愈多參與集會及聯署的信徒,對教會期望較高,相反愈多參與祈禱會的信徒,對教會滿意程度亦愈高,期望較低。調查又發現,教會愈多教導信徒回應事件、提供輔導服務及教牧親身前往現場,能令信徒對教會滿意程度提高;在個人層面上,禱告則是受訪者對事件最常用的回應方式。

 

  祈禱會多元合一 分色牧養減撕裂

  宣道會屯門堂堂主任游淑儀牧師分享其教會面對今次社會運動引發的爭議,其教會曾受輕鐵停駛及元朗事件影響而暫停及改期聚會。宣道會區聯會在期間發出兩次聲明,其教會則對外及對內發出指引,讓同工和領袖彈性應變。她提醒要避免錯判形勢,提高警覺,因教會內有不同意見的信徒。

  她建議將人和事分開處理,竭力牧養,在多元中合一,「祈禱很重要,可以分不同層次舉辦祈禱會,易讓弟兄姊妹接受。」其教會曾辦紀律部隊分享祈禱會、醫護及社福界祈禱會,同時舉辦情緒支援、通識、基督教教育及領導力講座。她亦不諱言:「今次震源是中成年人,我們進行分『色』牧養,短時間內以政見分開牧養,個別修補關係。」她補充,教會並沒有讓信徒知道正進行分色牧養,但希望讓相近意見的人能凝聚分享,減低教會撕裂情況,盡量安排合適的組別予信徒,不在撕裂下更撕裂是其目的,她認為分道揚鑣未嘗不可,因在普世教會中仍有祝福。

 

  接納不同立場者 傾訴代禱互守望

  伯特利神學院院長屈偉豪博士分享因社會狀況引發的牧養壓力,他憶述曾因社會狀況,需緊急處理各項停課及停工安排。他坦言,由於動盪中的震撼無法預計,故常出現焦急、無奈、憤怒等情緒,其中黑白兩極化尤其嚴重,例如朋友間一言不合便斷絕交往,甚至不表態或中立也被詮釋為「敵對」關係等。他分析背後的催化因素,認為與社羣圍爐取暖、只接收單一資訊有莫大關係,久而久之便慢慢自我「洗腦」,以同一心態去看待事情。他強調,健康社羣應可容讓不同的聲音,正如耶穌門徒的個性和背景也截然不同,信徒應反思如何無差別地與不同立場人士相交。

  他建議,信徒不但要學懂放鬆心情,更要明白傾訴聆聽的重要性,其中親密關係更是不可或缺的生命資源,因此教牧必須要與信任的人坦誠分享內心掙扎,彼此禱告守望,這樣才有力量繼續牧養羣羊。至於屬靈操練方面,教牧除了一般禱告操練外,更要管束自我,求上帝保守自己心懷意念,以致能以善勝惡,不以暴力或辱罵回應問題。

  社會事件導致教會出現紛爭,牧者講道亦步步為營,他認為講壇釋經必須清楚交代經文上文下理,講題也不應具預設立場,提醒牧者釋經切勿斷章取義或引用偏頗的生活經驗作例子,以免造成更大的撕裂。

 

  重視信徒「質」增長 檢視使命促共識

  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培訓)呂慶雄博士以「香港教會如何面對更嚴峻的未來」為題,指出中國大陸由一九四九至八二年間,信徒人數由少於一百萬增長至超過三百萬人,可見神國在困難歲月中仍不會終止。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他認為教會除了關注「量」(人數)的增長外,也要關注信徒靈命培育、真理教育和聖經根基等「質」的增長,尤其近月香港社會事件,更凸顯信徒在這方面的不足。

  面對日後社會制度改變或自由收窄,他指縱然限制重重,但只要教牧能與人接觸,便可思考不同方式作工。「在社會環境及制度下有些事做不到,但是否有我們應做的事?耶穌周遊列國,四處與人接觸⋯⋯人的接觸才能帶來『質』的增長,這值得反思。」他形容,香港教會今天面對的處境是重要一課,因為在適應過程中會產生新學問和做法,以致可以不同角度和視野面對轉變。

  身處多變的時局,他建議屬靈領袖要重新檢視使命,凝聚羣眾共識,除了舉辦慣常「功能性」的活動外,也要積極建立弟兄姊妹間坦誠交心的關係。他又指,教會可設定事工優次,容納有別於傳統的創新事工,並反思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嘗試授權予會眾,讓他們更能發揮恩賜和潛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