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信徒重新認識福音
 反思天國價值在地實現


2867 期(2019 年 8 月 4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基督徒常談論福音及救贖觀念,但背後的真義卻未必熟悉。環球聖經公會及播道會尖福堂已於七月十二日,假播道會尖福堂合辦「重新認識福音──神學篇」公開講座,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趙崇明博士分析傳統福音觀念,同時以不同角度進行反思。

  趙崇明博士指,主流福音派熟悉的福音觀為「刑罰替代論」,意即世人犯罪背棄了上帝,而罪的功價乃是死。由於上帝是公義的,故有罪必罰,於是差派耶穌死在十字架上,代全人類接受刑罰,滿足了上帝有罪必罰的律法式要求,於是人便可得永生。此外,主流福音派也將福音的好消息,演繹為人不需靠行為得救,只倚靠耶穌在十字架犧牲的恩典便可得永生。

  趙博士指出,主流福音派信徒以為「刑罰替代論」是唯一的真理,然而在基督教歷史上,至少還有「克勝死仇」、「聖化不朽」及「道德典範」等三種救贖觀。他表示,如信徒只認識傳統福音觀念,如祈禱靈修只為處理個人生命,或單單着重個人靈魂得救上天堂,便會忽略了聖經中的公共性,容易產生過度個人化和私有化問題。他又提醒,信徒或會因此視福音為「廉價恩典」,即只求寬恕而不悔改,受洗後不遵守教會管教,又不用付作門徒的代價,只需無條件地等候「上天堂」。另外,他承認屬靈、屬世本是二分,但傳統福音派教會卻不自覺「抬高」屬靈,「貶低」屬世,「所以教會常被批評離地,福音與日常生活、社會文化、政治脫節。」

  談福音公共性 再思悔改真義

  趙崇明博士解釋福音的公共性,引述賴特(N.T. Wright)在《福音新探索》中的說法:「這種『天堂與地獄』的好消息雖然深入民心,卻扭曲了《聖經》的福音。……耶穌從來沒有詳細談論過一般人所想的那個天堂。……耶穌經常談的天國,並不是我們心目中的天堂。」

  他又指出天國的英文(Kingdom)包含了公共集體的觀念,故天國福音的好消息不應只聚焦在個人得救上天堂,而是宣告上帝的國降臨,呼召人成為祂的子民,背後仍是公共、集體的觀念。他以登山寶訓為例,耶穌一開始便講論「八福」,形容「八福」是公共的靈性,經文所述全部具公共性,且首尾經文(太五3、10)均以「天國」一詞有關,正好承傳了耶穌談及「天國近了」的福音。「登山寶訓是新約社會倫理的總綱,要教會實踐。」至於主禱文中,耶穌教導人禱告以「我們」為單位,正正反映福音觀並非個人主義,也要愛鄰舍和關顧他人,如免了人的債及寬恕仇敵等。

  趙博士遂以耶穌呼召四個漁夫的事跡(太四17-22)闡述「悔改」的真義,指經文強調「跟從」,尤其提到漁夫捨了船和別了父親去跟從耶穌,代表他們為耶穌放下了事業和家庭。他解釋,「悔改」是人生觀的改變,意即放下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去跟從耶穌,並且時常作出反省,可見福音不可能是廉價的。

  他又指,地下的王是從上而下管治,但耶穌卻親自展現僕人領袖的治國觀念──耶穌本是尊貴和高高在上,但卻願意來到人間,成為最低下的階層,甚至為人而死。「這與世界政治哲學截然不同,耶穌的王道不是靠權威,由上而下的獨裁式,而是同行願意聆聽子民的聲音。」他稱,今天信徒或會對社會紛爭感到失望,但提醒《啟示錄》記載耶穌必會回來,一切都會更新,這正是福音的好消息;他籲教會反思能否在黑暗絕望中見證這種福音,而非只着重靈魂得救上天堂,而是將天國價值在地上實現。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特稿】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