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算是多?有多少算是少呢?這些問題的答案似乎並不在數目字。
大概多與少是與感覺有關的。多是滿足,少是缺乏。
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執持許多時都在這多與少之間。當一個人覺得夠與滿足,自然會感覺到多,但相反地,感覺缺乏的人,拿了多少都會覺得不夠。
靠近印度有一個小國叫不丹,它位處山區,既沒有可種植農作物的平原,也沒有鐵路與海運,農業、商業都不發達,直到二零零零年才建有一座小機場。不丹一向與外界交往不多,不過許多人都稱她為全球最快樂的國家,國民自給自足,多是從事農牧業。
如果多是好的話,不丹這國家擁有的物質資源不多,然而國民卻覺得滿足和快樂。這顯得有點弔詭,看來是少,卻好像擁有很多。
在人際關係,夫婦關係當中,我們經常看到這種弔詭的現象,成功、物質豐富並不一定好,缺乏也並不一定不好。天氣寒冷會讓人靠近一點,所以困難物質缺乏反而讓關係來得珍貴!
在輔導的工作中,我們經常碰到這些觀點與角度的事情。究竟多才是好,抑或少才讓我們更成長呢?哪個角度最持平最正確呢?眾說紛紜,又或者從來就沒有正確及對的答案。只要感覺是對的話,大家彼此信任和珍惜,其他的事都好辦了。
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信,像彼此間叠了高高的圍牆,每個人都只能講自己的觀點,當你認為自己有理的時候,只有你才知道,其實你也是失去了對方,也失去了明白對方的心的機會。多與少,不是最重要,原來多可以變少,少反為可以是多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誰明宣子心】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