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日
逾百萬市連續兩個星期日上街示威遊行,過程中保持和平、理性、文明,沒有任何破壞、搶掠、燒車,也沒砸破一塊玻璃,贏得了國際社會的稱譽。最終特區政府順從民意,宣布暫緩「逃犯條例」的修訂,特首和律政司司長亦先後出來向市民道歉,原本沸騰騰的民怨得以緩和。這結果其實來得不易,我們要好好珍惜。
香港歷來是一個寬容、體諒、與人為善的社會。由開埠之初只是嶙峋的石頭小城,幻化成舉世知名的東方之珠,功勞該歸於我們的前人在這裏默默耕耘刻苦經營。二次大戰後香港百廢待舉,加上四八、四九年國共內戰,大陸政權易手,數以十萬計難胞湧來香港,他們棲身木屋區、騎樓底,忍辱負重地過着艱苦的生活,經過二十年左右的奮鬥,終於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把香港建設成小康社會,以至晉身「亞洲四小龍」, 與台灣、南韓、新加坡並駕齊驅。
由一八四二年香港被割讓至一九九七年主權回歸,香港有一百五十多年由英國管治,與祖國大地雖然只是一河之隔,卻又隔閡而疏遠。但話雖如此,港人仍一直保持濃厚的家國情懷,但凡祖國大地有甚麼災害、同胞受甚麼劫難,港人都憂心如焚,感同身受。上幾代的香港人從不會視中國大陸為「鄰國」,他們也許多不認同其意識型態和政治制度,但在身分認同上卻是看為唇齒相依的「祖國」。
這份血濃於水的家國情,在香港回歸之後卻不幸地大幅度滑落,箇中有許多錯綜複雜的原因,不能一一細訴。但歷任的香港特首和管治階層,也許因急於促成「人心回歸」,反而欲速不達,揠苗助長,於疏導民忿民怨方面功夫做得不好。中國前總理温家寶曾苦口婆心提醒特區政府要正視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而中、港分隔百多年乃不爭的事實,如何疏導及縫合箇中矛盾,過急反為不美,甚或有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鄧小平先生設計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原本就是實事求是地對應着這些矛盾。李瑞環先生也曾把香港喻作有許多茶漬的紫砂茶壺,需好好保留及珍惜。這些都是為了令香港好好及順利回歸祖國的「初心」。而惟有全面貫徹這初心,香港新一代才可重拾其父母輩的家國情懷,香港才可以有美好的前景,成為中華大地的一顆耀眼明珠。
昔日以色列人為耶和華唱新歌,今天我們也要為香港譜新歌,就是以寬容、和平、理性、仁愛、公義、自由、互濟來譜寫的新歌。六月的香港曾充斥怨氣,今天的緩和來得不容易,我們要珍而重之。
吳思源(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部長)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