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元夜時


2844 期(2019 年 2 月 24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執筆之日是年初十五,是中國人的「元宵」,有云是華人的「情人節」,也是一家新春團圓的好日子。猶記得有三兩年的元宵節,適逢赴台北看書展,也是在台北度過,一次在「國父紀念館」欣賞繽紛的花燈,去年則在西門町看到如畫般的花市,十分熱鬧。

  香港出生的一代,特別是九十後、零零後,大概不多知道有元宵節這回事,他們母親也不會為他們預備湯圓之類的應節食品,他們亦不知道甚麼是猜燈謎。

  千百年來中國人原有的節日,又豈此今日只剩下的清明、端午及重陽?單是過年,便有元旦、寒食、冬至;過了年還有元宵;此外另有夏至、中元、臘月、立春、人日、春分、春社、立夏、中伏、浴佛、秋杜、授衣⋯⋯。這些節日大多是農業社會的產物,但一切在「現代化」、「城市化」、「電腦化」的過程中,都已湮滅於無形。尤其對於手機一代,包括他們年僅四、五十歲的父母,這些節日名字只是舊式月份牌上無意義無內容的名字。記得有一次盂蘭節前夕見到街上有老婦人燒衣,路過的小孩子問她母親這是甚麼,該位拿着手機的女士連「盂蘭節」也不知道,只是說老婦人在拜鬼,嚇得她的小兒子掉頭就跑。

  中國節日原有的內涵,像今日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多已被毀掉及丟棄,只留在詩詞裏:「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香港回歸後,許多政客埋怨港人的心尚未回歸,其實輕慢了這些節日,才是數典忘宗,心靈沒有寄託,試問又如何與中國「接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