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助重構經文真義
第 2842 期(2019 年 2 月 10 日)
◎ 要聞
播道神學院已於一月十八至十九日舉辦「兩約之間與新約何干?」聖經講座,由美國三一神學院新約系教授及系主任鮑維均博士,以及加拿大安布羅斯大學聖經研究系客座教授曹傑明博士主講,透過公元兩世紀文獻,幫助信徒認識第一世紀背景,重構新約經文的真正意義。
首講以「政治風雲人物與新約釋經」為題。鮑維均博士指出,新約與舊約之間的時期由公元前六世紀至公元後七十年,被稱為「第二聖殿時期」,他希望透過當時的希羅文獻,幫助信徒重構第一世紀的「眼鏡」。他先從當時的詞彙和概念理解羅馬皇帝的身分,他指出奧古斯都(Augustus)平息戰爭後,由將軍變成審判官,為了維持羅馬帝國的共和國體制,他沒有使用皇帝稱號,反將審判官、天主、大祭司等所有稱號集於一身,但仍擁有君王的權柄。
「他其中一個稱號是benefactor(恩庇者),一切好處都是由你而來的意思。」鮑博士解釋,當時的人民承傳羅馬末世論,相信奧古斯都將和平帶到羅馬,此後不再有戰爭,是萬眾期待的歷史主角,然而耶穌在此時出生。他續指,「救主、上帝、福音、大祭司、國父、恩典、感恩、敬虔、傳令官」等詞彙在當時都是與恩庇者相關,保羅在路加福音二章介紹耶穌的詞彙,更是《普林尼碑文》原用於歌頌奧古斯都。
鮑維均博士補充,希羅文化的君主責任是社會的守護者,而「恩典」被視為恩庇者賜的禮物,且期待有回報,以感恩去回應,以敬虔表示忠於當權者的軍權,而這種施恩受惠的制度由愛榮耀和財富的人組成。
他續帶領會眾從施恩受惠的角度再讀提摩太前書,保羅在第一章用盡所有當時人民明白的榮耀說話為第二章鋪陳,帶出真正君王是上帝,是獨一的神,又強調耶穌是上帝與世人間唯一的中保,這等都是對君主刺耳的說話,「羅馬只得一個恩庇者,保羅說真正為萬人犧牲性命的是耶穌基督。」保羅又為自己定位,稱自己為「傳令官」,即今日的傳道人。
鮑博士指出,教會一般將提摩太前書經文焦點放在男女關係上,然而保羅真正針對的是第五章那班傳假福音的寡婦。「最困難解讀的地方是談及女人可否講道前,談到女人穿衣的問題。」他指,當時可能有班寡婦自稱是恩庇者,在教會穿著尊貴的衣服炫耀財富,憑着財勢去控制羣體,故保羅提醒他們要有善行(good deeds),對上帝忠心而非抬舉自己,「真正做善行的是上帝,人只能模仿上帝,因為祂是最終的恩庇者。」因此,經文後續談到婦女不可轄管男性,「轄管」原文指爭權統治,保羅是在斥責那些在教會爭權的有錢人。
第六章保羅談到金錢,指貪財是萬惡之根,原意是提醒信徒不要像羅馬恩庇者般自高,恃自己的錢財去行善,而是要尊敬上帝,明白上帝是獨一掌權者,「錢財最大的誘惑是我們誤會了自己是真正的恩主。」保羅解釋真正的恩庇者不單沒有自高,更甘願將生命獻上,在十字架上犧牲自己,「祂的善行不是倚靠自己財富去鞏固勢力,不是侵略萬國,而是將自己生命倒空,以致人得到福音的好處。」
再讀十錠銀子比喻 背景找出經文亮光
曹傑明博士透過闡述兩約之間的背景,帶領會眾再讀十錠銀子的比喻。他指,教會講道一般會使用馬太福音版本,因為路加福音版本中有很多無法解讀的地方,但若了解當時的文化政治背景,經文就會帶來很多亮光。他特別引述多部文獻,包括約瑟夫《猶太古史》和《猶太戰記》、次經《馬加比一書》和《馬加比二書》、死海古卷《聖殿卷》、《那鴻書註釋》及《哈巴谷書註釋》。
他指,在舊約聖經中猶太人期望君王是大衞的後裔,受約束於上帝與以色列所立的約,蔭庇造福國民,惟被擄後君王淪為帝國傀儡。在巴比倫帝國時期,瑪探雅被改名西底家,代帝國作地方管理,後更將君王降職,立基大利為省長。至波斯帝國更廢除猶太君王,但仍承認猶太領袖的地位,包括立省長和大祭司作管治,「自從巴比倫殲滅南國後,往後都是由外邦掌權者為猶太立王或省長,這些歷史在聖經並無記載,要靠經外文獻。」
他續指,在希臘帝國時期,亞歷山大大帝仍承認猶太的大祭司,但他死後帝國分裂,南方多利買王朝以寬容態度處理猶太人政治,有的猶太人開放接受希臘文化,甚至移民到王朝管轄地埃及;但北方西流古王朝則壓迫猶太人,迫令放棄宗教並要建立偶像。猶太人的高層大多希臘化,亦有權勢賄賂外邦購買大祭司的職位。續後馬加比家族與哈斯摩尼王朝,歷經有希臘化、以東人等不被猶太人認受的君主,主後六年羅馬更廢除亞基老的皇位,派官員接管猶太地方,「地區管理斷斷續續,但往後再沒有猶太人成為君主。」
曹博士直言,由巴比倫時期到羅馬時期,猶太人的領袖一直被外邦勢力所管治,其君王並無合法性地位,因此猶太傀儡君主多以利益來鞏固當權國的恩惠,又為當權國執行意願,減輕顧慮,無情地維護權勢以彌補自身的非法性,但猶太人的反應則表現兩極。
回到十錠銀子的比喻,他指傳統解釋以布隆堡(Craig Blomberg)「三點比喻」作解釋,將貴胄視為反對耶穌的人,另外是忠心和不忠心的門徒。他續引述《猶太戰記》的記載,亞基老與貴胄有相同的經歷,同樣要到遠方拿取自己的國,遠赴羅馬求繼承遺囑,也遭受到很多人反對,亞基老家人更要求羅馬派巡撫取替他作王,他更曾派軍殺了三千個反對的人。
曹博士反問,耶穌基督為何會用一個兇殘差劣的角色來比喻自己?他認為神的貴胄真正影射的是暴君亞基老,賺不到錢的是不與他妥協的人,負面角色則是與他同黨的人,因為他們竟能在短時間賺到十倍金錢。他認為從背景可以看到經文亮光所在:「耶穌要挑戰我們祂的國是怎樣的國,達到天國的手法是否如暴君一樣,還是另有方法。」
該院聖經科副教授譚志超博士回應時,以現今的處境重新演繹十錠銀子的比喻,並提醒與會信徒不要以為聖經比喻有絕對答案,要繼續思考與自身的關係。為助信徒重溫內容,播道神學院網頁已上載是次講座的錄影及筆記。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