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本的修訂與專有名詞的翻譯


2837 期(2019 年 1 月 6 日)
◎ 特稿 ◎ 洪放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百年經典和合本聖經在一九八八年推出新標點版,曾對一些專有名詞作有限度的修訂,數量不多,但都有其理由和原因。例如「友阿爹、友尼基、他瑪、尼哥底母、阿尼西母」改為「友阿蝶、友妮基、她瑪、尼哥德慕、阿尼西謀」,因為後者更適合反映人物的性別;「約但、居比路、義大利、利巴嫩、士班雅、大馬色、西乃、丟斯」改為「約旦、塞浦路斯、意大利、黎巴嫩、西班牙、大馬士革、西奈、宙斯」,因為後者是現今通用的名稱;「流便」改為「呂便」,因為「呂便」作為人名較適合和優雅,「流便」有誤作「拉肚子」意思之嫌。

  和修本整理翻譯專有名詞

  二零一零年推出的和修本聖經基本保留一九八八年新標點和合本所修訂的專有名詞。和修本的附錄中,就有一欄提供了「修改人名、地名對照表」,以便讀者參考。當中值得一提的,是二零一零年和修本約略增加修改了幾個專有名詞:其中人名「荷蘭」改為「何蘭」,雖然發音一樣,但後者更適合作為人名,不會和國家名稱混淆;「烏泄、泄撒」改為「烏薛、謝撒」,用字較為優雅;「睚魯」改為「葉魯」,更適合作為一個人的姓名;「奮銳黨」改為「激進黨」,意思更加清楚貼切;一九一九年和合本的「古列」和一九八八年新標點和合本改作「塞魯士」,現改為「居魯士」,因為後者是目前中國所採用的正式譯名。

  另外需要提的,是一九八八年新標點和合本曾改為「米底亞、泰爾」的地名,和修本還原一九一九年和合本的舊譯「瑪代、推羅」。為甚麼會走回頭路呢?原因是要回復反映原文名稱的發音。「米底亞」是根據英文的 Media發音翻譯,而「瑪代」是根據原文希伯來文Māday音譯。「泰爾」是根據英文的Tyre發音翻譯,改回「推羅」是要回復原文希臘文Túros的發音。這個地名舊約也常提及,希伯來文名稱Tsor發音「佐珥」,有別於希臘文名稱的發音,但既然和合本舊譯是「推羅」,於是新、舊約都一致作「推羅」。

  專有名詞的音譯和意譯

  聖經翻譯其中處理專有名詞是譯者工作的重要一環,尤其舊約希伯來文原文八千多個詞條當中,專有名詞佔的比率相當高,例如第一個字母alef,八百多個詞條當中,約有一半都是專有名詞。嚴格來說,聖經裏的專有名詞都具有意思,就等於中文的人名、地名,都可按用字各具涵義。那麼對譯者來說,究竟應該按專有名詞的涵義翻譯?抑或按其發音翻譯呢?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但也是個極其重要、原則性的問題,必須嚴格一致地抓緊去做,才是盡了聖經譯者的基本責任。

  目前和合本與和修本經文裏的專有名詞或特別外語用詞,絕大多數都是音譯的,意譯的很少。假如意譯的,尤其地名,就可能被看待為普通名詞。擧個例子,民數記三十四章四節和約書亞記十五章三節提及地名「亞克拉濱斜坡」,其實大可意譯作「蠍子坡」,這對讀者理解和吸收經文資訊也許更有幫助和效益。還有人名「大比大、多加」、「底波拉」、「約拿」、「司提反」、「尼哥拉」,原來意思都很有詩意和優雅的,分別是「羚羊」、「蜜蜂」、「鴿子」、「凱旋冠冕」、「人民勝利」。有關專有名詞或短語,聖經經文多處都先音譯,然後作者再提供原意。例如馬太福音二十七章三十三節提及「各各他」,又馬上說意思是「髑髏地」;馬可福音二十七章三十六節音譯亞蘭文短語「大利大,古米!」,又隨即把意思「女孩,我吩咐你,起來!」交代清楚。

  普通名詞改譯專有名詞

  今日聖經學者研究經文某些用詞,都有新的見解和詮釋,異於一百年前聖經原文的知識。例如以前認為是普通名詞的「鱷魚」(伯三8)、「夜間的怪物」(賽三十四14)、「銅塊」(王下十八4),現在都認定這些傳說中的特定怪獸、鬼怪、偶像等,應作專有名詞看待,故此和修本都音譯,改為「力威亞探」、「莉莉絲」、「尼忽士但」。目前大多數主要語言的聖經譯本,無論新翻譯的,或修訂舊有譯本的,也都是如此處理這批名詞。

  音譯「基督」和「耶穌」

  音譯和意譯,這是處理專有名詞的兩大途徑。就拿新約的「基督」來說,是舊約「彌賽亞」的意譯,「基督」一詞來自希臘文形容詞作名詞用的Christós,意即「受膏抹的、受膏者」,來自動詞「膏抹」chríō。至於原詞希伯來文的māšîa「彌賽亞」本身也是形容詞常作名詞用,舊約出現過38次,也是來自動詞「膏抹」māšaḥ。在新約把原詞希伯來文的「彌賽亞」音譯拼寫出來,正式作頭銜名詞Messías的,就只有兩處,分別是約翰福音一章四十一節和四章二十五節,兩處經文更隨即提供其意譯的Christós,即是「基督」。除了約翰福音這兩處之外,整個新約都採用意譯「基督」,總共259次。

  中文音譯Christós為「基督」,可追溯到十七世紀末法國神父巴設(Jean Basset,約1662-1707)在四川翻譯的手稿中音譯為「基利斯督」,一八零七年來華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很大程度上參考和採用了前者的譯稿,把耶穌這重要頭銜略改為「基利士督」。嚴格來說,以標準漢語閱讀的話,「基利斯督」比「基利士督」較忠於希臘文發音,因為希臘語只有「斯」/s/的音素,沒有「殊、士」/ʃ/的音素 。相信這是因為馬禮遜在中國境內翻譯首本聖經時,是在廣東地區進行,也許受到粵語的影響,粵語沒有漢語「殊」/ʃ/的音素,「士」和「斯」都發/s/的音素。後來委辦譯本簡稱「基督」,把中間兩個音節省略,「基督」就沿用到今日。

  「耶穌」一名音譯自希臘文名字Iēsous,這名字並不是新約作者們首創,而是絲毫不改地取自約主前二七零年翻譯的舊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摩西五經中「約書亞」的譯名。這名字舊約首次出現在出埃及記十七章九節,七十士譯本就在那裏音譯作Iēsous。「約書亞」希伯來文名字Yĕhôšûa‘來自動詞「拯救」yāša‘,中間的輔音也是「殊」/ʃ/的音素,故此中文譯名漢語發音是個「書」字。然而希臘文沒有「殊」/ʃ/音素,故音譯改為/s/音素的「耶穌」。由此可見,古代聖經譯者已經需要克服音譯專有名詞的困難,按希臘文音韻系統,將「書」改譯作「穌」。

  「和散那」與「龍」

  無巧不成話,新約名句「和散那」和「耶穌」都是同詞源的,來自同一個動詞「拯救」yāša‘。「和散那」源自詩篇一一八篇二十五節短語「求你拯救」,這希伯來文原文短語動詞有「殊」/ʃ/音素,但翻成希臘文的「和散那」,就只用「斯」/s/的音素了。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具爭議性的「龍」一詞,只在啟示錄出現13次,和修本仍然保留舊譯「龍」。自有中文聖經翻譯紀錄,這個希臘文名詞drákōn都譯作「龍」。由於史前時代龍已經是我們漢人先民的圖騰,具有吉祥、高貴、帝王的象徵,故此把譯詞「龍」來指魔鬼,令很多信徒難以接受。也許以後和修本經文再作修訂時,經多方諮詢以取共識,考慮把這個普通名詞「龍」音譯,改作專有名詞「杜拉根」。

  洪放(聯合聖經公會翻譯顧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特稿】

【E療行傳】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