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零一八年東亞地區經歷了一個不尋常的夏天,除了遭遇持續酷暑天氣,超強颱風更是一個接一個地吹襲。這些氣象災難,不單造成人命傷亡,也為東亞地區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超強颱風「山竹」在香港造成的破壞和驚悸,相信亦會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最受全球暖化導致的氣候變異影響的莫過於位處10/40之窗內的農民,特別是當中的有機農夫及貧困小農們。就以二零一八中國內地南方稻米耕種為例,酷熱又乾旱的天氣,令水稻飛蝨類昆蟲肆虐。這類昆蟲除了直接危害稻株,亦是水稻病毒的傳播媒介昆蟲,造成水稻收成下降。以有機種植稻米的農夫們由於不能使用害性農藥,只能無奈地接受失收的經濟損失。
全球暖化是人為耗能的「傑作」已是不爭的事實。對於以整本聖經為信仰基礎的基督教會來說,相信天地萬物都是創造主所造,眼見作為受造物的人類,將整個受造世界弄成一個爛攤子,能不心痛嗎?
事實上,最早關注現代環境污染和物種滅絕問題的人士是十九世紀初有基督信仰的英國人。這些關注,由初期零碎的個人行動(例如:文章和書刊的發表),逐步發展成為系統性及跨國性的環保行動(例如:在各地成立不同關注範疇的環保組織)。今天許多國際性的及香港本地的環保及保育組織創辦人中都不乏基督徒,他們大多本着從創世記一章得出的「管家職分」觀念,強調人類(包括基督徒)要為大自然的好處去盡上管理的義務。然而,已有西方的神學家(Richard Bauckham, “Stewardship and relation” in The Care of Creation: Focusing Concern and Action, 99.)指出,這個觀點容易讓人從人類主觀判斷為「好」的方法和手段去管理。筆者也認為,純以義務的動機去進行環保,也會容易讓教會視環保為另一個項目(project),並步新約時代法利賽人的後塵 ─ 以不違反規條的消極心態去進行環保。
但倘若教會實踐環保的動機是因為創造主是我們的上主,並基於對祂的愛,所以我們會這樣做,這就是以祂為我們生命的中心,並可以持久地在生活每個環節中,進行合天父心意的環保和生命價值觀,那麼就不是教會守住環保了,而是以上主為中心的環保─ 關愛受造世界─守住教會了。這才是正確的關愛受造世界精神和意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特稿】
【E療行傳】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