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教會設無障礙敬拜
第 2837 期(2019 年 1 月 6 日)
◎ 要聞
基督徒不乏敬拜經驗,但對於無障礙敬拜(專為傷健羣體而設的崇拜)又了解多少?採訪當日,註冊音樂治療師麥依汶正在教會帶領十多位傷健信徒敬拜,只見各人手持樂器,跟着指令頌唱金句歌和舞動身體,整個房間充斥着音樂聲和歡笑聲。雖然他們在社交和說話能力上有所限制,但在導師們的協助下,他們都能投入敬拜中,以不一樣的形式向上帝獻上讚美。
麥依汶擔任無障礙敬拜帶領者達七年,她帶領的小組是教會內患有中度至嚴重智障、自閉及各種肢體障礙的弟兄姊妹,然而一般教會如沒有開設傷健羣體牧養科,情況又是如何?
亦為特殊教育老師的她直言,曾見過自閉症人士在崇拜中四處遊蕩,牧者和信徒均以愛包容,但單單包容並非愛他們的最好方法。「如要適切地愛他,我們要幫助其參與和專注在崇拜中,那麼他才能聆聽真道,否則他只是肉體上出席了崇拜,其實一直得不到真道餵養,還可能因騷擾到別人而遭人白眼。」
事實上,教會關顧傷健羣體不應只出於對人的愛心,更要出於追求合一的心。「如果教會看不到他們存在,決策或場地安排上全都沒顧及他們的需要,那麼如何稱得上教會合一呢?」至於在神學角度上,所有人包括邊緣羣體同屬一個身體為肢體,這些肢體必須彼此配搭才能形成教會──基督的身體,因此他們是重要及不可缺少的一羣。
正因他們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因此她強調帶領無障礙敬拜不單是教導,更是要與他們一起敬拜,「我們不會把傷健者看成恩賜差的羣體,一起敬拜時自己也得到造就,所以不是我幫他們,而是彼此在崇拜中經歷合一。」
四疊敬拜程序 反映救恩計畫
不過要有效服侍他們,必須針對其需要,給予獨特的支援和協助,無障礙敬拜正是其中一個例子。麥依汶現為羅拔韋柏崇拜研究學院(Robert Webber Institute of Worship Studies)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無障礙敬拜,同時思考如何將音樂治療的元素放進敬拜中。她表示,四疊敬拜程序分為「聚集」、「聖道」、「聖餐/回應」、「差遣與祝福」,四疊程序背後反映了上帝的救恩計畫。
首先是「聚集」,意思是上帝招聚衪的民,通過聖靈能力使人覺醒,因此人被招聚,眼睛注視基督。敬拜開始時,她會以樂器奏出歡迎歌,幫助傷健羣體意識到身邊的弟兄姊妹,並明白自己開始參與在羣體敬拜中。因大部份參加者欠缺說話能力,各人以樂器、動作及他們所有的能力,一同讚美神。
第二是「聖道」,意思是人犯罪後與上帝關係決裂,上帝藉耶穌降世顯明真理。這部分為證道時間,由牧師或傳道講道,信息為傷健信徒度身訂造,過程中牧者需要增加肢體動作和互動,甚至要加入話劇、故事等元素,讓他們能夠專心和得着聖道的信息。她強調:「 『聚集』過程要唱那麼多歌,正是為了把神的子民從營營役役的生活帶返耶穌基督身上,讓人的心投入 『聖道』環節。 」
第三是「回應」,意思是人以信心來到基督前,回應上帝的「聖道」及恩典。因此,她會創作與聖道信息相關的金句歌曲,透過多重感官刺激,例如帶領他們使用不同樂器及身體律動參與,延續「聖道」並作出回應。
隨後Emma逐漸為歌曲加入不同的動力變化(Dynamics),讓他們不斷重覆頌唱。「這是音樂治療的元素,音樂及音樂動力轉變會做到重覆而不沈悶的效果……對於傷健人士來說,其實『重覆』十分重要,因為他們比較難於牢記事情。」不知不覺間,傷健人士便在頌唱過程中把金句牢記心中。最後是「差遣與祝福」,意思是門徒接受恩典後,被差派到世上廣傳福音,此程序可同樣以音樂表達出來。傷健人士會按着其他信徒唱出「上帝祝福你」而互相祝福。
敬拜中,麥依汶經常呼叫弟兄姊妹的名字,最後又逐一開名祝福每個傷健信徒。她表示,傷健羣體在日常生活中不受重視,不少路人在他們身旁聊天,把他們當作沒感覺的物件一樣,無障礙敬拜正是要為所有人提供一個與生活相反但應有的經驗,讓人不論傷健與否也能做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此外,她又堅持每個傷健信徒都要有 一件樂器,「平日崇拜眾人唱詩已是同聲讚頌,但他們(傷健羣體)做不到,便要思考這方法令他們透過樂器『同聲』讚頌。」
思考教導模式 牧養傷健信徒
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傷健羣體牧養科袁國瑞傳道不諱言,許多教會因場地或交通配套等問題,未能容納一眾傷健信徒,但隨着傷健羣體愈來愈多,教會應積極思考如何妥善接待他們。
他指,約翰福音九章三節記載,耶穌治好生來瞎眼的人,並稱他不是因犯罪而瞎眼,而是要在他身上彰顯上帝的榮耀。他形容,經文提醒信徒要學效耶穌接受傷健羣體和邊緣人士,教會更要公平對待他們,如同對待其他信徒一樣。
此外,傷健羣體同樣有靈性需要,「如果神是平等,傷健羣體與常人一樣有罪,也一樣需要拯救……他們同樣能表達自己相信耶穌。」他表示,傷健羣體也需要考問信德才可受浸,事奉十年間他見證無數傷健羣體受洗,他們均能清楚表達自己是相信耶穌。教會亦會邀請智障信徒的家長見面,目的是讓家人知道孩子相信耶穌,「作為導師,我們很清楚他們(智障信徒)信耶穌,反而是家長覺得孩子不明白信仰……但每次見面後,家長都會知道子女是認識明白信仰,並同意他們加入教會。」
牧養傷健羣體多年,他認為聚會必須有固定的形式,同時清楚告知他們各項程序,盡量避免經常轉換聚會場地,目的是提升他們的安全感,以致能專心參與崇拜和主日學。他坦言,明白部分教會資源有限,未必能安排固定房間聚會,建議牧者可預先告知場地轉換安排,給予他們充足心理準備。
至於在編排聚會內容上,他分享每月首兩週的主題和信息相同,因為傷健羣體記憶力一般較弱和短暫,牧者必須重覆宣講信息。「一般孩子教四次,他們會喊悶;但我們的孩子不會,教四次他們反而會感到安心。」他又建議,牧者可多用圖像、實物、話劇或故事等不同模式進行教導,言語上也要使用合適的詞彙,讓他們能真正投入崇拜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特稿】
【E療行傳】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