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合策幫助年輕人
第 2832 期(2018 年 12 月 2 日)
◎ 要聞
近日政府公布最新貧窮數據再創九年新高,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已於十一月二十二日舉辦教關扶貧研討會2018「希望在今TEEN」,透過信息分享、座談會、工作坊及展示會,探討服侍基層青少年重點。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副主席蔡元雲醫生開宗名義指,聖經記載耶穌教導如何服侍貧窮人:「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太二十五35-36)他直言牧者要滿足青少年的深層需要,如生理、心理、社交及靈性需要等,不能單靠資助金錢解決問題。
他又整合以賽亞書六十一章一至二節、路加福音四章十八至十九節,分析耶穌的使命宣言,籲會眾反思背後帶出的意思。第一是「傳好信息給貧窮的人」,即貧者除了物質需要外,其他深層需要同樣重要;第二是「治好心碎的」,社會上不少年輕人及其家人都面對精神困擾,因此服侍心靈破碎者外,更要關顧其家庭成員;第三是「回復瞎子的視力」,並非指身體上的缺陷,而是指屬靈上看不到亮光及希望的人,牧者應教導他們以基督的「眼睛」看貧窮;第四是「向被囚的宣告赦免」,意即今天不少年輕人被「困」在學校和家中,應讓他們看到生命的意義,得着自由;第五是「使被重壓及被打垮的得釋放」,如近年家庭及社區常出現性侵事件,機構應訂立預防措施,保障導師及一眾年輕人;最後是「宣告神作為的年歲」,即每個基督徒都有責任愛上帝和鄰舍,以合一的心服侍社區。
他續引述腓立比書二章五至八節,指耶穌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並死在十字架上。他籲信徒學習耶穌「向下流動」的模式,以謙卑的態度服侍貧窮人,除了金錢外,更重要是分享生命和愛。
青年缺上流階梯 抗貧由自身做起
在座談會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教授引述政府最新貧窮數據指出,本港整體貧窮問題得到改善,但兒童貧窮率不跌反升0.3%。他指,近十年的貧窮問題主要是單親家庭、新移民、少數族裔及結構性問題為主,而未來幾年人口高齡化將進入高峰期,他預計貧窮數據將面對更大的上升壓力。
「經濟確實得到發展,但未能令極多市民受惠。」他指,近十年香港薪金追不上通漲,大學生薪金和部分工種甚至向下調,教育顯然未能令年輕人在經濟階梯往上流動,加上跨區工作交通費昂貴加重負擔,令很多港人感不滿。
他又提到學童及年輕人自殺問題,他們多因缺乏資源和被關心而產生無望感,如幾年前北區有六位年輕人相繼跳樓,他們背景多為中學畢業的雙失青年,且缺乏家庭支持。但他從一些自殺年輕人的遺書中,發現他們對世界仍有很多不捨,他希望各界能幫助他們在社區中得到保護,如幫助他們尋找有意義的工作,從而不放棄生命。
他特別鼓勵與會者要將貧窮問題視為與自己有關的事,若作為老闆可以製造就業機會和提升薪金,並在過程中讓他們感受工作意義,「關心貧窮人每個人都需要做,在我們層面上可以做得更好,由自己做起就會發生改變。」
EQ研究訓練顧問余德淳博士亦認同年輕人薪金較過去不升反跌,數字說明了情況的嚴重性。他指出,貧窮可涉及社會價值、家庭及個人三方面,社會價值的貧窮就如澳門人在賭場工作會取到不錯的薪水,但活在價值很低的生活中;家庭關係影響人的心境,如從前住木屋的人亦可感到很幸福,親情可減低貧窮帶來的影響;個人方面不一定人窮志短,旁人亦可以給予幫助,他提醒:「青年人不喜歡被複製,他們喜歡自己發揮,有志氣會做得很出色,扶貧就是幫助他尋找志氣所在。」
「打機王」鄭程智先生則分享,在跟隨余德淳博士工作的期間常思考有甚麼工作路向適合自己,直至一次幫導師的表弟補習時,發現自己喜歡教導幫助他人,過程中又聆聽學生心事,漸漸摸索志向,以至今日成為生活導師。余博士亦補充,教導年輕人待人態度甚為重要,要讓他們看他人需要凌駕於自己,並學習與不同人分工合作。
陪伴成癮者斷癮 助尋回受造角色
在「過癮,真過癮?」工作坊中,基甸中心創辦人蕭智剛博士直言,今日年輕人的本質和社會情境轉變,年輕人由邊青變成隱青,昔日靠外展社工接觸邊青解決黃賭毒的問題;今日網絡成癮問題普及,毒品種類繁多更易接觸,要利用新的方法才能接觸和幫助到年輕人。
他認為,今日的年輕人需要親職師傅(Mentor)同行多於師徒關係,更有需要陪伴新世代的家長同行。他又鼓勵幫助年輕人斷癮不需想太多,只需要「Just Do it」,宣道會基蔭堂蕭如發牧師則分享,戒癮只需要帶領上癮者回到信仰,「認識魔鬼有警惕,認識耶穌更得益」,過程則需靠個人持守、家人看守、屬靈保守及肢體攜手,最重要是幫助他們尋回上帝造自己的角色。
幫助青年窮忙族 尋找意義解壓力
在「使命職場、轉化弱勢社羣」工作坊中,循道衞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總幹事楊綺貞女士指,香港青年協會曾進行研究,發現青年在職貧窮的原因主要為住屋開支太大、個人學歷低、工種選擇少或個別行業不景等,受訪者中超過30%估計自己需時五至十五年以上才能脫貧,近10%更估計自己永遠無法脫貧。
她表示,機構主要服侍對象為「青年中層窮忙族」,他們一般擁有較高教育水平,但卻因多重身分,如奉親、養妻、活兒、假中產等,背後承受極大的精神壓力,卻因害怕被標籤,甚少尋求傳統的社會服務支援。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觀塘堂李景文會吏建議,教會可為在職貧窮者提供「豐盛」的體驗,例如幫助他們尋找職場的身分和角色,有助提升其個人生命形象。他舉例,曾認識一位薪金不高的信徒,她在公司常聯絡基督徒開展小組,積極進行福音工作,雖然她在財政上十分弱勢,卻藉此找到社會未能賦予她的形象和出路。
此外,他認為教會可成立基金,由專人評估有需要人士的財政狀況,提供適切的幫助。同時也可考慮共享概念,例如以教會名義租用可供多人居住的房屋,居住環境必較單人劏房理想,又或推動人才共享計畫,鼓勵教會內經營生意者聘請需要工作的教友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雲彩見證】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