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徒身分的認同與覺醒
 學習為上主和同伴而活


2831 期(2018 年 11 月 2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信徒生活在複雜紛亂的世代或會出現身分危機,為助信徒重尋基督門徒的身分和價值,中國宣道神學院已於十一月十七日舉辦「門徒身分的認同與覺醒」公開講座,由該院神學講師陳凱欣博士及該院神學、歷史講師葉沛森博士作分享。

  陳凱欣博士指出,「門徒」的身分在決志成為基督徒時,就已領受召命成為主的門徒,而個人及社羣的身分帶來的歸屬感能讓人認識自己、找到定位,並且在身分認同的過程中,因着許多挑戰,帶來內在生命的改變。她強調:「任何身分的認同和實現都不能撇開他者。」因此要認識門徒的身分,就不能撇開生命師傅耶穌基督,即使耶穌基督本身的身分界定,亦離不開差派祂的父及祂所服侍的人。

  「從基督的十架召命可以看到基督是為上主而活的人,也是為同伴而活的人。」陳博士引用神學家巴特的論述指出,耶穌基督成為上帝在世的標記,當人看見祂就想到上主的作為和對世人的愛眷,實現十架的召命亦成為祂在世重要的意義;而作為門徒,上帝也給予我們各人獨特的召命去實踐,門徒需要效法耶穌為上主而活,讓人在自己身上經歷上主的愛,才能活出在世的重要意義。

  她續指,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成為人們的一分子,將自己置於人的位置,以人的命運為自己的命運,以人的處境為自己的處境,為着愛甘願作出犧牲;因此,信徒實現門徒身分時,亦應要付上代價在所不計,並感到一切都是值得。陳博士提醒,今日很多信徒的生活過得營營役役,找不到理想,「若果我們由裏到外都擁抱着基督門徒身分時,我們的理想或多或少都與我們在上主面前領受的召命有關,為了召命可以去到幾盡呢?」她指跟隨基督的旅程,縱然挑戰重重,但當清晰看見自己身分和召命時,就會發現一切都不是犧牲,而是與上主一同實現祂的國。

  畫家與馬丁路德 覺醒同行三十年

  葉沛森博士從馬丁路德與老克拉納的同行經驗作分享。他指,談及宗教改革時,較少人留意到與馬丁路德並肩同行三十年的畫家老克拉納,他是當時宮庭畫師,亦曾任市長等要職,更是出色的商人,除了售賣酒和藥物外,更有印刷廠、紙業和書店零售,在改革時發揮重要影響。

  二人身分經歷蛻變,隨着馬丁路德焚燒教皇的詔書,他由修道士蛻變成改革家,剃去修士專屬的髮型(Tonsure),及後棄穿修士服裝,並且不再守獨身,與修女妻子步入婚姻。「老克拉納的覺醒隨着路德的改革思想而展開。」葉博士解釋,老克拉納協助路德進行宗教改革,他後期的畫作注入路德的思想,如在一五三零年最後晚餐的畫作中,他繪畫自己兒子為路德進行施餐,打破當時普通人不能施聖餐,以及同領餅和杯的思想,他又以其他畫作抗衡嬰兒洗禮和守獨身。

  葉博士補充,二人於一五一六年做畫而相遇,及後同行三十年,老克拉納多次以畫作幫助路德改善對外形象,又替他繳付沃木斯審訊的旅費,當路德逃亡時,首個聯繫的人也是老克拉納。

  學效同行者角色 給予新一代空間

  在回應環節時,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總幹事蔣文忠博士從新一代看門徒身分的認同與覺醒,他指出,互聯網及經歷皇后碼頭、菜園村、反國教⋯⋯等社會事件,深深影響新一代的身分認同,他們從周邊經驗尋找身分認同,是「本土式身分認同」。兩代人的背景差距促使新一代覺得教會離地,只將信仰簡單化和片面化,他鼓勵與年輕人一同進入與基督一同受苦的過程,實踐門徒身分覺醒和同行。他指,基督的受苦是即使前境不明仍為價值去行,縱然當時有所掙扎。他特別提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教授陳健民日前在最後一課時分享梵高老師的一段話,「沒有東西是永遠把握得住的。只要有勇氣和力量去做自認為正確的事情,也就夠了。⋯⋯」陳以此鼓勵學生順着自己的性情,去為這個世界創造真善美,不虛此生。

  蔣博士續言,在以馬忤斯的路上門徒認不出耶穌,但耶穌仍與他們同行,聆聽傾訴,讓他們講出憂愁和困惑,尋回門徒的身分。他認為教會應該給予年輕人空間傾吐內心需要,真實體會他們的掙扎,正視並擁抱盛載他們迷惘和失落的經歷。他指,耶穌示範了同行者的角色,在其中指出門徒不明白的事,引導他們從上帝角度看失落境況,重燃心裏的火熱,覺醒就是讓他們知道所想的並不是真相,「我們要學效耶穌在以馬忤斯的路上,與新一代互相對話和聆聽,雙方打開心靈。」該院校友胡家豪牧師則認為,牧者要思考如何幫助新一代感受到生活不能與基督分割,就像葡萄樹和枝子,令他們甘願成為耶穌的「粉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