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处理方法
与受害者同行

2815 期(2018 年 8 月 5 日) ◎ 教會觸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 電郵推介 電郵 :: 臉書推介 臉書 :: 推特推介 推特
 

  教会羣体有其独特性,不论文化丶羣体相处模式均与一般机构截然不同,因此当性骚扰事件发生後,受害人及其他信徒都不懂得妥善处理。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助理执行干事曹晓彤女士谈及教会的独特性,直言教会阶级分明,但同时会众又如家人般关系紧密。她解释,性骚扰与权力有很大关联,若受害人与加害者阶级平等,受伤害时能较易反抗;相反,若加害者为教会资深领袖或牧者,受害人会觉得即使如实说出真相,旁人亦未必相信及帮忙。但另一方面,教会又是提倡关爱的羣体,信徒关系紧密得形同家人,「这种家人的关系,会令受害者分不清是关心还是性骚扰的行为。」

  她指,教会常见的性骚扰手法是利用信任关系,营造亲密的行为,如邀约对方握手祈祷等,测试对方的底线,继而作进一步的行为等。但她补充,性骚扰个案充满灰色地带,很多时只取决於当事人的个人感受,正因如此,受害人也会感到困扰,往往难以分辨对方的用心。此外,教会另一独特之处是羣体愿意表露弱软一面,对教会和牧者绝对信任,於是放下戒心,「我们返教会不会预计被偷东西,所以手袋四处摆放,这就是我们的安全意识,觉得教会是安全的地方。」因此,若以此现象延伸推论,信徒亦觉得在教会不会被人伤害。

  她表示,外人或许难以理解教会独特的生态文化,即使受害人亦在协进会早前的访谈调查中坦言,若性骚扰事件发生在教会以外的地方,他/她们必会马上反抗;然而,当加害者是其熟悉和信任的人,发生场景又在教会中,便难以说出真实感受。

  面对性骚扰事件,教牧及一般信徒的回应十分重要,可惜调查却发现有人断章取义地滥用了教会的信仰论述,如对受害人说「顺服」丶「上帝有衪的时间处理」等字句,可见讲者心底里欲阻止受害人举报,却以属灵字眼包装。至於平信徒常见回应包括:质疑受害人过分敏感丶若难以处理便劝受害人宽恕对方等,另一极端情况则大力鼓励报警,却忽略了受害人的心理压力。她提醒,平信徒如得悉有人遭受性骚扰,首先须避免在事件中加入太多个人判断,应向受害人建议各项处理方法,让他/她知道有不同选择,更重要是同行,即不论结果如何也一起面对。

  有言,受害人对外举报性骚扰事件破坏教会名声,她强调:「其实破坏教会丶上帝甚至福音名声的罪名,应在加害者身上,但往往受害者寻求帮助时,罪名都被加诸在他/她们身上。」

  (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助理执行干事曹晓彤女士在交流会中分享及专访)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