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牧者心腸


2812 期(2018 年 7 月 15 日)
◎ 傳道故事 ◎ 彼得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自從神學畢業後到全職事奉,至今已有九年,期間累積了一些不同工場的事奉經驗。

  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特色,需要學習尊重教會文化,需要在事奉中與弟兄姊妹合作,邊學邊做,從實戰中更能瞭解教會需要。

  起初在不同堂會實習,令我大開眼界,有感一位牧者可以在同一間教會事奉達十多年,實在是難能可貴。因此當我開始全職教會事奉,要學習聆聽、關心、鼓勵、愛心和細心。牧養工作重要是陪伴同行,當然、要付出心思和時間,可能更多是眼淚。

  我曾負責牧養制服團隊,服侍青少年人,當中看到父母溺愛孩子的花樣層出不窮。父母為了讓孩子可以參加團隊是不顧一切地自動加入成為助理導師,因此亦成為教會推動制服團隊的「阻力」。他們親手培育自己的孩子成為「港孩」,步操時鬆了鞋帶,將腳一伸讓導師幫他們綁鞋帶。孩子怕步操,但愛打羽毛球,父母為配合孩子的活動,因此刻意調動團隊步操流程,或代孩子說腳痛不出席。

  有一次是在區內賣旗,孩子爸爸是大學教授,母親是牙醫,孩子喜歡跟其他隊友賣旗,已經分配好崗位了,平時出席表現良好的他,竟然無故缺席?作為導師和隊牧,賣旗後帶着疲倦身驅瞭解真相。原來家長認為賣旗像是乞求人家的錢,面子掛不住,不能讓自己的孩子這樣做,此外,猛烈的太陽照耀下會令孩子不適。當時我在想,家長你愛操控不願意放手,孩子難以成長,這真是對孩子好嗎?

  及後,神安排我到一間服侍基層的教會,藉着教會開設食物銀行,仿效耶穌基督以行動關心弱勢羣體。

  教會推行食物銀行,經費來自教會感恩奉獻,是弟兄姊妹對社區的回應。尋找基層的來源,是透過社會福利署社互介紹、醫務社工轉介、或是附近志願團體推薦,大部分都是從來未聽聞福音,甚至從來未踏入過教堂,他們對基督教的認識是零。通常有兩類人,一類是個人問題,多是與家人關係很差、沒有朋友、獨來獨往、拒絕合作,不願講出他們的過去,但因着生活壓力和面對困難時就自動出現,硬着頭皮接受援助才略略地透露自己的遭遇。

  另一類是家庭突變,帶來生活壓力。通常是家庭經濟支柱患病,需要長時間治療,在未申請到綜援前,社工會推薦他們領取食物銀行物資,雖然支援不多,但對受助者是一杯涼水。大多數家庭願意開放,接受教會的關懷,甚至當他們度過難關後,會感謝教會無私的愛,他們能夠持開放態度認識基督教,偶然出席崇拜。

  在接見過程,是要從主耶穌學習愛,然後分享愛。受助者有很多古靈精怪的要求,要懂得分辨,需要神給與我們智慧;需要學習聆聽,敏銳他們的需要,從分享中,給予他們信心和盼望。鼓勵他們多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習被關懷、學習感恩相信神有帶領和賜福。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