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設TrialandErrorLab
 推行嘗試與失敗文化


2768 期(2017 年 9 月 10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馬丁路德在五百年前在教會中推行改革,包括推動崇拜更新,將拉丁文改為本地話,令普羅大眾都能聽道。香港浸信教會已於八月十三日舉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對崇拜和音樂的影響」講座,由該會牧師陳康主講。

  陳康牧師指出從路德的宣言和文獻可得知,其改革最重要是透過崇拜進行。他強調馬丁路德並非第一個人提出宗教改革,改革的呼聲在中世紀從修道院早已開始,直至一五一七年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堂釘上《九十五條論綱》,以拉丁文公開發佈,引起學術上的討論,然而很快有人翻譯成德文,加上活版印刷術的興起,使之迅速傳遍德國。

  他續言,路德對於禮儀的改革,可先見於修改了彌撒程序,有部分不變,有部分按節期可作變更,又將原先的七個聖禮,刪減至只有聖餐和洗禮。「馬丁路德最大的改革是將原本拉丁文的崇拜改為本地話——德文。」陳牧師說,彌撒之所以被稱為「望彌撒」是因為當時的信徒在崇拜中無法理解內容,只可以觀「望」。然而,馬丁路德認為上帝的啟示是給予每一個信徒,崇拜內容不應只有一小撮人明白,也不應成為聖職人員用來欺騙人的魔術,而是全會眾參與的行動,因此他修改成本地話,讓所有人都參與其中。

  陳牧師又指,路德宗的崇拜觀既希望崇拜是福音性,能宣告基督的福音,又希望保留原先的天主教,讓歷代先賢與今世信徒一同參與其中,因此並沒有完全將傳統除掉。「香港在約二十五年前也有崇拜更新,引入美國教會的敬拜讚美。」他續言在美國有些崇拜形式像脫口秀,為的是讓未信者適應,他着信徒反思當教會要加入新元素時,是否一定要把傳統除掉。

  他強調崇拜是人與神之間的對話,形式和風格可以更新,但內容不可以,禮儀可以幫助信徒投入崇拜,現代敬拜也能使信徒積極投入,但如貴格會也可以不透過任何禮儀而靜候神。「路德的改革是範式的轉移,由禮儀轉為着重聽上帝的道。我們不要用自己的有限,來限制上帝的無限,需要不斷反省生命,作出更新。」

  「路德最大貢獻是將聖經翻譯成德文,當時只有教皇可以詮釋聖經,他此舉讓更多人明白上帝的話語。」陳牧師說。路德又改革聖餐禮和洗禮,他反對獻祭行動,強調聖禮的意義並非獻祭,而是上帝的恩賜讓人可以因信稱義,不需要再作獻祭,而聖餐禮正是透過禮儀行動讓整個人多重感官參與其中;路德又強調洗禮的中心是信心,但他保留了嬰孩洗禮,認為父母和教會有信心的參與在其中。陳牧師又展示當時的圓形浸池,指其代表母腹,有重生的意思。

  早期神學家認為音樂是屬世產品,奧古斯丁更曾指如果被音樂吸引大於歌詞就是犯罪,認為音樂會搶去人的專注力;反之,路德認為音樂是上帝賦予人最好的禮物。陳牧師指出,路德曾寫下不少前奏曲予風琴彈奏,沿用至今;他經常採用的「A-A-B」巴爾曲式對後世信徒影響更為深遠,包括後期著名作曲家巴哈以此曲式寫下多首名曲,巴哈亦曾多次使用路德的歌詞譜曲,流傳後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