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快開始了,有甚麽可以送給香港數以萬計的老師作開課禮物呢?我想起愛爾蘭詩人葉慈的幾句詩詞:
「教育不是裝滿一壺水,而是點亮每個孩子心中的蠟燭,讓他發光,發亮。」愛爾蘭詩人葉慈(W. B. Yeats)
近年香港教育,包括幼兒教育,最令人詬病的地方,是過分頻密的改革,學制與課程愈趨繁複,程度愈來愈深,操練也愈來愈多,結果政府投放在教育的資源雖然年年增加,但教育的效果似乎成反比:學生辛苦,家長抱怨,老師也疲憊不堪!
究竟教育是甚麼呢?身為教育工作者,大家的「初心」又是甚麼?《中庸》有三句說話很重要:「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意思指教育的宗旨在於向學生曉以人生的仁義之道,令他們及早學會如何待人接物,好好生活與做人。《古文觀止》對為師者的定義是「傳道、受業、解惑」,坦白說這是很神聖,很莊嚴的工作。設想每天你面對班中幾十個學生,他們好像白紙一張,任你在其上塗上顏色,若干年後他們完成課程,他們會變成一個怎樣的人?
許多家長只期望年幼的子女學會兩文三語,學會上網,學會多少多少個深字,甚至學會加減乘除四式混算,方便他們考上所謂「名校」。但這些完全是錯的,對莘莘學子百害而無益!大家要秉持一個信念,教育不單是技能的學習,而是心靈和潛能的開發。中小幼的畢業生,重視的是他們的身體是否強壯了,心靈是否快樂了,做事是否多了一分自信,待人是否多了一分禮貌,當然也包括對學習是否多了一分興趣和熱忱。
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這樣的信念和初心,才可以抗衡今天教育的倒行逆施。我十分敬佩香港一位出色的幼兒教育家陸趙鈞鴻女士,數十年如一日的擇善而固執,堅守人性化的教育信念。我的兩個孩子都是在她創辦的幼稚園畢業,他們好像香港大部分的小孩子,小時候成績平庸,未能升讀名校,但感恩因着受教於一所重愛心不重成績和表現的幼稚園,他們都可以成長得很快樂,充滿自信,現在他們已各自完成大學課程。
各位老師,請堅守你們的信念和崗位,以此守護你們的學生,以仁愛啟發他們的心靈,以真理啟發他們的品德,二、三十年後他們長大了,你一定在他們身上見到你們的成果。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