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堂會凝聚力
第 2766 期(2017 年 8 月 27 日)
◎ 要聞
教牧既要針對不同年齡會眾的需要進行牧養,同時亦要兼顧跨代關係的建立,如能在當中取得平衡,將有效肯定各世代在教會中的價值和位置。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已於八月十六日,假中華基督教會長沙灣基道堂主辦「牧養沙龍:跨代牧養」講座,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以聖經及牧會經驗,探討跨代牧養理念。
胡牧師開宗明義指,教會必定存在不同年齡層的羣體,隨着現時社會不同年代的分歧愈來愈大,跨代牧養正是一個刻意逆轉形勢的行動,嘗試連結不同年齡層的會眾。他指,聖經中描述不少宗教活動及聚會均是各世代一起聚集,尤其在重要節期和日子中,男女老幼都一同出席參與,並無分隔他們。如在尼希米記中提到,耶路撒冷城牆告成時,眾人獻大祭而歡樂,連婦女帶孩童也都歡樂,可見當時各年齡層的人都參與其中。至於初期教會方面,更是一家大小共同出席教會活動,如敬拜、醫治、禱告等,又在家中擘餅,於殿裏開心敬拜。
他表示,跨代牧養是建立跨代關係,讓不同弟兄姊妹都有參與和發言權,故教牧應留意教會中被「遺漏」的年齡層,反思在舉辦活動時有否忽略了他們。因此,教會應刻意形塑一個尊重和關愛的環境,並鼓勵不同世代一起參與服事,「今天很多青少年在教會領導層消失⋯⋯教會可容讓不同年齡的人加入教會領導,如果沒有他們(年輕人),未必反映到其世代的意見。」他續言,教會常說青少年事工重要,長者或許覺得自己無用,但在跨代牧養下,年老一輩可擔任兒青的導師或同行者,正好打破教會只重視某一年齡層事工的說法,也讓不同世代的會眾感到被重視。
跨代相交 助青少年發展
此外,胡牧師認為跨代牧養同樣回應信二代出走教會的問題,調查發現其中兩個讓兒青繼續在教會成長的因素,分別是「父母的信仰」及「有來自堂會非父母成年人的支援」。他續引述調查指,教會只專注青少年崇拜及事工並不足夠,因青少年也需要與不同世代建立關係,如要建立他們的信仰,需在其身邊安排有委身及關顧的成年信徒。「由此可見,如果信二代要在教會健康成長,就不能只倚靠父母,而要倚靠其他成年弟兄姊妹一起幫忙,需要整間教會一起建立下一代。」
根據北美數據顯示,少於百分之十的家長教友,會在家中與兒童一起讀經祈禱(除了餐前謝禱)。所以他認為,教會不是單單為兒童青少年提供節目,更重要是裝備成年父母,教導他們如缺席教會崇拜,也可與家人進行家庭崇拜。他又引述詩篇七十八章四節:「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祂的能力,並祂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故教會應不斷提倡「信仰是代代相傳」的概念,但強調堂會不能代替父母履行宗教責任,因在信仰傳承上,父母角色最為重要,教牧只是擔當協助者的角色。
平衡發展 結連不同世代
胡牧師分享教會欠缺跨代牧養的弊處,包括某些世代被孤立,會眾不需要認識對方;同時在分齡牧養下,同一年齡層的會友獨立組成小組及團契,變相窒礙了不同世代的共聚、參與及發言。因此,他建議教會可把握重要節期,將所有人聚集在大堂中崇拜,創造跨代結連的經驗;同時將這價值注入現有事工與聚會,如定期合併各團契相交、以跨代形式進行主日學或短宣等,以至教會生活能結連不同世代。
至於具體實行方面,他提醒教牧進行跨代崇拜時需多花心思,如在讀經環節可讓不同年齡會友參與,甚至鼓勵會友以家庭崗位參與事奉,挑選詩歌方面亦要兼顧各世代的需要和特質。惟他多次強調,並非要教會完全取消分齡崇拜,因分齡崇拜有其好處,只是提醒教牧要提防教會失掉平衡,須有意識地平衡發展。「基督的身體必然有不同世代,互相關顧和服侍,當教會成為教會,就能展示不同世代共聚一堂。」
會上,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執行幹事梁國全傳道亦介紹該機構推動的「跨代同行」師友培訓計畫,內容為一位成年基督徒與堂會內一位青少年建立互信關係,定時見面相交,過程中指導和鼓勵年輕人,擔任其生命導師。至於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中心堂堂主任譚春燕教師,則分享該堂參與計畫的起動經驗和推行措施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