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論引導方式
第 2760 期(2017 年 7 月 16 日)
◎ 要聞
教會的開會文化是否應有別於商業社會?思道平台及旺角潮語浸信會已於六月三十日舉行「種種開會」教會生活反思講座系列,由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博士主講,他以浸信會和貴格會為例,對開會文化進行探討及再思。
鄧紹光博士明言教會如何開會與其本質息息相關,「教會怎樣理解開會,是教會論的問題。開會是一種生活方式,教會如何開會、由誰主導、層級式還是平等式,都會產生不同的開會情況。」他以浸信會為例,浸信會成立之初是所自由教會,強調教會不應隸屬任何國家組織的管轄,並以共同體制「會眾制」,由信徒不分權力高低組成,擁有同等權力和責任,且由堂會自治,「自治的核心就是會議,所有弟兄姊妹一同參與。」
他續言,開會的目的是為事情作決定,但浸信會的會議制度不講求權力,亦不會舉手投票,而是讓信眾一同尋求基督的心意,由聖靈帶領辨識基督的心意,尋求共同看法,「熟讀聖經是首要條件,透過對聖經的認識,他們能夠辨識到上帝心意,然後學習聆聽,彼此相待。」此外,浸信會每個禮拜崇拜後都會開會,延續崇拜時將生命交託給主的提醒;同時會將會議記錄放在聖餐桌下,提醒信眾要學效耶穌服侍有需要的人,首先是弟兄姊妹彼此。
聖約底下同行關係 聆聽彼此不求效益
鄧博士說,有神學家從聖約(Covenant)觀念思考「開會」,指出教會是上帝與羣體立的約,成員間亦彼此亦有約,故在聖約底下是同行的關係。惟他慨嘆今日教會失卻了同行觀念,只各自與上帝有約,弟兄姊妹猶像「夾錢、租堂、聽講道、請牧師」,結果開會時不談人際關係,也不知彼此需要,無法同行同工,「同行是基督給信徒的任命,要在其中付出自己,彼此分享擔當。」
他又直言受商業社會講求效益影響,現時的浸信會多以投票方式作決定,但此舉是因缺乏聆聽,以小數服從多數倉促決定事情,背離了浸信會先人開會的看法和實踐,「主要原因是失落了對自己傳統的認識,是教會論的問題。」他提醒,「聆聽」是最重要的事,也是一種屬靈操練,先要聽得見彼此需要,然後學習同行,繼而才聽得見上帝的聲音。他指今日發展事工亦然,由當初按恩賜而「委任」,轉而今日按教會發展方向,要求信徒「裝備」自己,成為藍圖實驗底下的棋子,結果出現不合乎聖經、與創會方式違背的方法完成事工。
貴格會信徒皆祭司 靜默等待上帝信息
鄧博士續分享貴格會的開會情況,貴格會創立於十七世紀時的英國,主要分為福音、保守和自由三個支流,後兩個支流以「靜默」為主導。在神學上,他們認為每個信徒都可以直接與上帝相遇,而在崇拜中靜默就能與上帝相遇;因此在處理教會事務時,他們不會採用投票方式,由上帝直接引導弟兄姊妹;他們相信每個人在靈性上皆平等,實踐信徒皆祭司;同時著重和好的關係,早期貴格會著力於監獄事工和解放黑奴。
「貴格會是平面一體的教會論,每個人都是聖品人員,按恩賜而分工。」鄧博士指,貴格會雖有長老、書記、監督等職務,但全由羣體委任且不受薪,強調彼此委身服侍。他說,貴格會透過羣體靜默辨識上帝心意,是內在靈恩運動,崇拜沒有特定程序,在靜默中等待上帝的信息,當確定時便會站起來表示說話從上而來,「他們會自我檢視四個問題:信息是來自上帝還是自己?信息是為自己還是羣體?是否需要與大家分享?是否現在就分享?」
鄧博士直言,正因為貴格會不跟隨世界的方法,由創會至今增長緩慢,全球會友僅有四萬名,即使是幾千人的會議,他們仍堅持透過靜默尋求合上帝心意的方式,「他們堅信開會是為了領受上帝的心意,要求在靜默中向上帝開放,不帶人的看法,並強調上帝的話語才是真正的幫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