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情緒的風險


2747 期(2017 年 4 月 16 日)
◎ 信.道.靈.心 ◎ 許德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過去三週,陳錦權博士、莫鉅章導師和黃佩芳博士都分別回應了本人的文章,都肯定了情緒的價值,更清楚看到情緒有助增進自我認識,幫人走上帝所喜悅的路。筆者想在下文指出,面對情緒尚有不少險阻。

  以留學生紹倫的故事為例,他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靈修傳統—福音派(重理)、靈恩派(重情)和依納爵(意識省察),三者各自有對情緒的神學理解,甚至有時是互相衝突的,令他更加困擾。香港傳道同工可能三方面都有接觸,同工如果未有在這課題上很有意識地有實踐和理論上的整合,在牧養上早晚會出現問題。

  心理問題的發生,常常是來自「防衞機制」過度使用所致。紹倫來自一個不太談論情感的家庭,父母都不會面對自己和家人的負面情緒(如忿怒及哀傷),好的時候是以理性引導情感,不好的時候是以意志壓抑情感,久而久之,壓抑、否定和理性化都成了紹倫的「防衞機制」,當他戀愛上遇上人生第一次挫折(失戀),在教會和大學裏人際關係上有衝突時,他發現防衞機制都不足用,反而引起很大的反彈。不過,紹倫很少接觸情感,要他靈修中向情緒開放,他一個人做得到嗎?一下子放下防衞機制不用,多年壓抑的情感陸續湧現,怎應付得了?

  一般的靈修指導着重當事人的祈禱生活和與神的互動,雖可能會留意一下當事人的人際交往上,或在「屬靈分辨」上留心情緒的指向,但較少深入當事人的情感上的創傷。如果當事人成長時有比較多的情感創傷(Trauma),累積了許多負面的情感,沒有消化,藏在潛意識裏和身體裏,有不同的人際互動和生活壓力下,被激發出來,這些都會在禱告和安靜中反映出來,但不是每一位靈修導師都有創傷輔導的訓練,陪伴這些經驗時就有較大的難度,因此就有轉介心理輔導的必要了。我們相信情緒在生命轉化上有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安全的狀況下,讓抑鬱者接觸忿怒,可釋放公義心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允許哀傷(註),心痛流淚,可助人面對現實,告別過去,邁向新境。不過,不是每種情感都有轉化力的。向內心探尋時,有時當事人會變得絕望(despair)和自恨(self hatred),對這二種情緒陪伴者當特別小心,認同他就只會讓他更沈淪下去,要有智慧地把他誘導出來。

  健康的人可以容許各種情緒存在,覺察它而不由它肆意亂洩,但情緒面貌多樣,有時會當局者迷,容易把光明的情緒(如忿怒及哀傷)當邪惡力量打壓下去,這更加顯得我們需要有同行者,一起分辨。請聽聖十架約翰的勸勉:「一個善良的靈魂,若沒有神師指引,將如同一塊單獨燃燒的木炭,只會愈燒愈冷。」

  註:抑鬱(depression)和哀傷(grief)是二個很易混淆的情緒,抑鬱者常包含多種不同的情緒。有興趣者可觀看以下錄影。解讀佛洛依德臨床論文【哀傷與抑鬱Mourning and Melancholia】: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ainhK2toyA

  許德謙(道風山基督教叢林靈修導師及精神分析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啟思】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