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土地關係密切
 開放教會祝福社區


2747 期(2017 年 4 月 1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寸金尺土,土地彷彿已成了炒賣投資的工具,更有人囤積農地,待價而沽,大大浪費土地資源。中國神學研究院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及使命公民運動已於四月一日,於中神校舍合辦「土地•想像」青年神學講場,從聖經中思考土地的意義,反思基督徒對待土地的態度。

  種田是贖罪過程

  鄉土學社創辦人朱耀光博士曾任職教師,今天他轉而務農,耕作林村逾萬呎農地,每週都有十多名學生前來幫忙。「我不是農夫,我仍是教師,只是將教室由學校轉到田裏。」他期望學生透過耕作與土地對話,直言與其在學校進行生涯規畫,不如告知學生能靠雙手,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他形容耕作是參與上帝的創造,就像把一粒芥菜種子種在田裏,經過堆肥後作物豐碩,土地更肥沃起來,最後一起收割,創造一個方便採集的生活。

  他又指,種田是一個贖罪過程,因部分食物背後剝削了許多地球資源,例如研發高科技耕作,進一步脫離大自然,又與農夫疏離。所以,人不但要買無害食物,更要種植健康食物,贖回人類破壞環境的罪。他建議從屋苑收集廚餘開始,他提到某屋苑平均每週可產生一噸廚餘,只要以簡單方法處理即可變成合適的土壤,有助農地復耕,然而願意儲存廚餘的住戶卻不多。

  談及農地,他表示有公司購入了林村河附近的農地,但卻將其空置浪費,這些地其實可用作耕種,然而身處香港,浪費是無須付上代價。朱博士直斥「他們用低價買地並以鐵絲網圍起,竟從沒有人說是浪費農地,實際上這是公共資源。」他強調,地球經過數千年時間才形成幾公分表土,將之變成石屎大廈十分容易,但要變回表土則需極長時間,故人類要反思對待土地的態度。

  教會是公共地方

  中國神學研究院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國維博士表示,今天人們把土地用作買賣和操控,然而創世記卻清楚指出,地先於人存在,而且有地才有人,故人要依靠地才能生存。經文又提到,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可見人和地的本質相近,兩者關係密切。經文續指,上帝創造時不斷強調萬物要「各從其類」,看出其創造中有很多秩序,各類別間有特定的關係,但人類管理全地時卻只按自己心意,不理會這些關係。

  他認為教會只集中討論人與人、人與上帝的關係,「但根據創世記,我們要重拾人和土地的關係,即地上的活物與人有關,並且互為影響。」他引述舊約學者的觀念,指土地是屬於上帝的,不得污染,人類只是託管者,不可隨意破壞和改動,因主權屬衪。他又指出,人有土地不是出於自己的能力,乃是上帝所賜,亦不得將土地商品化,「今天土地物業成為商品賺錢,不論個人『上車』、地產商賺錢或政府增加庫房收入,當有地便感覺『穩陣』,但上帝說地是衪賜的,要依靠衪。」

  舊約中,上帝與以色列民立約,將地賜給他們,直到新約耶穌承傳了這些律法,活出上帝對土地的心意,更希望基督徒同樣在地上將衪的心意活出來。因此,黃博士提醒教會傳福音時,上帝同時盼望信徒扶助弱小、與土地關係復和、在身處環境中反思土地的神學想像。他強調,教會更要分享土地,拒絕商品化,「合約上教會是私人物業,所以教會可關門不讓人進入,但神學上教會是公共地方。」他指,教會不可拒絕任何人進去敬拜上帝,尤其當每人都着重私有化物業,教會應思考如何開放地方祝福社區,叫人與公共地方帶來復和。

  問答環節,有會眾提到其所屬教會準備購買新堂址,不明白為何教會也要投入地產市場,參與「買樓遊戲」。黃博士回應指,明白香港租金高昂,教會又需要地方敬拜,難以評論對錯。但他重申,縱然不同教會買地各有目的,但也應在社區主動開放建立羣體,並在教會建築外觀及觀感上,予人開放的感覺。「如果教會以炒賣投資角度看土地,這是十分可悲的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啟思】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