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變性人」爭取結婚權上訴案在終審法院審理,引起香港社會人士關注,帶來不少討論。在西方社會,去年初美國政府要求學校容許學生以心理性別進入異性廁所及更衣室。今年二月,國家地理雜誌更以一個女性打扮的九歲男童作封面,標題是性別革命,打破所謂男女二元框架。性別認同障礙/性別煩躁(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ender Dysphoria)是一個複雜議題,有關研究相對較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子女出現這個情況,對父母必然帶來重大挑戰。
性別認同障礙/性別煩躁(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ender Dysphoria)或許是極端情況,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卻可以對本身所屬性別,缺乏自信肯定,以致出現不同的毛病,例如娘娘腔的男孩子,或男性化的女孩子等。個人的性別自信與安全感不足,可能會引致各種心理問題,不單影響個人成長,甚或延續至下一代。有見及此,資深臨床心理學家黃偉康博士,便撰寫《性別有自信,孩子更快樂》一書,為父母、幼兒工作者、教育工作家及宗教工作者,提供實際步驟,幫助他們培育性別自信的孩子。
該書共有兩大部分,首先是基本理論簡介。作者引用心理分析學家瑪格麗.瑪勒的理論,指出孩子出生後,透過脫離原本照顧他/她的人,學習獨立,獲得自主的感覺。若過程順利完成,幼兒從中得到自信及個人身分(頁27-28)。然而,這個過程可以產生各種問題,影響孩子的成長。例如,男孩子在幼年時期,開始學習離開母親自立,但此時須與父親聯繫,獲得安全感。然而,若父親缺席,男孩子會重新依附母親,失卻學習做男性的機會,也可能對男性性別產生強烈好奇,更有甚者,或有可能變成性的慾望(頁63-64)。
該書第二部分是對建立性別自信的具體指引。作者列出性別身分發展的六個階段:學前、幼稚園至小學、小學到初中、初中至高中、高中至大學、大學到婚姻。作者描述每個階段的情況,並建議父母或教育工作者,建立孩子性別自信的做法。例如:在學前時期,父母可以在口頭上肯定及欣賞子女的性別身分(頁86-87);在幼稚園時期,父母可以舉行一些活動,增加子女和同性別朋友聯繫的機會(頁99-100);在初中時間,父母可以提供意見並分享經驗,教導子女學習怎樣與異性相處等等(頁130-132)。此外,還有很多具體建議,讀者可繼續發掘。
該書理論實踐兼備,非常適合關心子女教養的父母閱讀。在今日社會,性別界線漸見模糊,書中提出的理論分析及具體建議,對家長、幼兒工作者、教育工作家及宗教工作者,尤為適切。與此同時, 今年五月二十七至二十八日, 愛家共融網絡聯同不同教會及機構舉辦「2017基督教性倫理峰會」,主題是「性別自信,快樂童年」(參http://cses2017.weebly.com/),希望裝備家長、牧者及教師,如何向下一代送一份性別自信的禮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啟思】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