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辦學宜在建制以外另闢蹊徑


2738 期(2017 年 2 月 12 日)
◎ 教會之聲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農曆年假甫結束,一天之內兩名中學生自殺身亡,聞者惋惜不已。二零一六年除了酷熱天氣的日子破了紀錄,學生自殺的數字亦創了新高,只是香港教育局的官員厚顏狡辯,說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學生自殺與教育制度有關。

  一年之內有數十名學生自殺,由小學生到大學生以至研究生,往日可以視為「死諫」。在古代中國,即使是異族統治的朝代,如果有太學生相繼自殺,負責掌管教育的禮部尚書大人一定不敢掉以輕心。但在今日香港,教育局的高官只懂巧言令色,以諸般砌詞來推卸責任。

  《中庸》劈頭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育的宗旨在於向學生曉以敬畏天地的仁義之道。《古文觀止》對「為師者」的定義是「傳道、受業、解惑」,也是同樣的啟以做人之道。可惜目前香港的教育早已「異化」,不再被視為神聖的事業,而是矮化為人力資源的培訓,學校的全才教育變為商界的「可僱用性」(employability)的職前教育。

  教育沒有了靈魂,學生要好像做僱員般裝備自己,學習各種徒具虛名的「能力」(abilities),如甚麼電腦能力、專題研習能力、解難能力等等。林林總總的名堂:七個學習宗旨、八大學習領域、九種共通能力⋯⋯諸如此類,充斥着我們的學校,結果教師忙得團團轉,學生操練得頭昏腦脹,家長在旁也焦慮萬分;學校教育已淪為「三輸」的局面。

  香港現時有基督教中、小學四百多間;天主教中、小學二百多間,幾佔全港學校總數一半,原本對整個教育生態環境可以有很大的影響力,可惜隨着二零零四年通過的校本條例,所有公帑資助的學校都要成立獨立校董會法團,直接向教育局負責,自此大部分教會學校只是「執行」政府欽定的教育政策;而與此同時,整個教育大氣候趨向非人性化的效績主義,教會辦學除了極少數力排眾議,堅持固有的理念,大部分亦已降服於潮流的壓力,與大氣候「合模」,失去了本身的特色。

  教會(包括基督教、天主教)早於十九世紀中葉即在香港辦學,歷史最為悠久。而因着教會的信仰,教會學校原本應該別具特色,甚至有足夠的勇氣和自信去抗衡種種非人化的潮流。現在面對學生自殺的「死諫」,面對教育生態化的扭曲和異化,教會作為香港最大的辦學團體,理應不再沈默,更不應隨風擺柳,而要盡快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教會辦學應重新考慮在建制之外另闢蹊徑,創造新的條件和空間(例如鼓勵自家教育和私營實驗學校)。

  教會不單止辦學校,更加要辦具備靈魂的教育,而這正是今日香港社會所缺乏的,為此教會是責無旁貸。

  吳思源(香港基督教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副會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