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有「我」並不足夠,必須要有「你」,一個與「我」深刻連繫的「你」,「我」才可以有幸福的感覺。
我讀德國女神學家杜樂蒂.左勒(Dorothee Sölle)引述布萊希特《民曆故事集》一位婆婆的故事時,我有這種體會。
左勒在《想像與順服:新世紀基督教倫理的反思》(Phantasie und Gehorsam)書中,重述了這個老婆婆的故事。她七十歲,有七個孩子,一生照顧家庭和家族,「沒有為自己做過甚麼」,「她的生活就是義務與工作」。後來,她決定重新過另一種獨立生活,擺脫壓抑,實現自主,得到幸運。
她七十年的人生原本只是回應別人的要求,後來她與一位可能是身體「畸形」的女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個女孩子的家人用「殘廢」來形容她。老婆婆以前總是做有用的事情,現在卻跟一個「殘廢」的人去看電影,她過去精打細算,現在為女孩子買了「一頂別着玫瑰的帽子」。
「在故事的此處,在這個生命的場景當中,響起了幸福的旋律。」左勒這樣寫。
那頂「別着玫瑰的帽子」令我的心打開了,我也感到幸福。我好像明白老婆婆的轉變,感受到她的情感。
老婆婆一直「愛護」家人,但她忘記了自己的落寞和孤伶伶,她沒有「被看見」,或許她因為失去了「我」,所以也無法「看見」他者。現在,「我」找回自己,所以「看見」一個「你」,就是那個女孩子,那位與她做真正朋友的「你」。
因為「你」、因為友情,她重新有一種穿透的眼光,一種生命的感應。她看到那頂帽子的獨特,看到女孩子戴着帽子的美好,看到一份心情,感受到幸福。
人際交往太匆忙太多事務,有時擦身而過,未及捕捉那份轉瞬即逝的感應,有時朝夕見面卻又迴避接觸,要連結一個「你」,好像不容易。或許,試試靜下、安坐、專注、陪伴,去重新感受有一個「你」,就是身邊這邊那邊看着自己的人。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