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沈溺說起—十戒賭機構發佈戒賭研究


2726 期(2016 年 11 月 20 日)
◎ 一起走過從前 ◎ 余妙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沈迷賭博對個人、家庭和下一代都帶來嚴重的傷害,不少研究均顯示每個問題賭徒至少連累十人,家人必然首當其衝。自賭波合法化後,賭徒人數急增,而賭博的禍害隨着年日更愈趨嚴峻。而港人對賭風問題也愈來愈關注,由二零零一年工福建立首間問題賭徒復康中心,至二零零八年已有逾十間戒賭中心的成立,包括有互助戒賭中心、明愛展晴中心、東華三院平和坊、香港青年協會賭博輔導中心、病態賭博防治會、基督教新希望團契、基蔭家庭服務中心、循道衞理中心、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這十間機構聯同香港大學及香港教育學院,匯集由二零零三年十月至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共五千九百一十二名求助者的資料進行一項有關「香港問題賭徒求助個案」研究分析,讓外界認識本地求助者的特徵,藉以了解不同類型求助者的需要和現況,提供更適切和有效的預防性和治療性服務。

  資料顯示,年齡介乎二十六至五十九歲的求助者佔90%,而男性則佔88%。59%已婚,另有10%為離婚或分居。73%達中學程度,在職人士約80%,大部分從事服務業,收入介乎五千零一至一萬元。求助者在二十歲或之前已開始賭博的佔63.2%,賭博年期介乎二十一至三十年的有26.1%。當中有22%欠債高達三十萬。求助者所遇到的問題包括情緒問題(74.3%)、人際關係(62.4%)、失眠(31.4%)、影響工作(29.4%)、生理問題(22.3%)及有自殺傾向(22%)。研究亦發現男女求助者的差異:男性求助者以賭馬,賭波為主;女性求助者則以打麻將,入賭場為主。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發現有超過六成求助賭徒首次賭博年齡都在二十歲之前,但二十歲或以下的求助個案卻不足一成,顯示年輕賭徒都缺乏危機感。負責是次研究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行政學系副教授曾潔雯博士指出:「華人賭徒一直傾向尋求親友協助,不少人仍有家醜不出外傳的觀念,因此求助個案只是冰山一角。」她又強調,「政府應加強針對青少年進行賭博防治教育工作,保護下一代免受影響。」錫安社會服務中心總幹事李焯仁認為:「社會賭博風氣日漸增加,社會文化認為賭博屬社交一種,令青少年以為參與賭博始獲認同,久而久之染上惡習,成為病態賭徒。」

  工福問題賭徒復康中心主任莫玉蘭表示:「女賭徒問題日趨嚴重,平常出入賭場,會發現超過一半賭客為女性,但尋求幫助的只佔12%。近期很多新聞關於女性病態賭博引致的悲劇,女性賭徒本身有很強的羞恥感、內疚感,不願意尋求幫助。」李焯仁亦指出近年女賭徒增多,亦受賭船提供的免費食宿所吸引。

  相比七年前,問題賭徒求助個案升幅達三倍,在澳門新賭場不斷開幕,股市波動,馬會又以不同手法吸引投注,預料未來問題賭博會更嚴峻,政府必須要檢討賭博政策,及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和婦女進行問題賭博防治教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