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浸信會三神學家
 探討教會當代意義


2724 期(2016 年 11 月 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由香港浸信會神學院主辦之2016年浸信會週已於十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舉行,由該院舊約及靈修學榮休教授梅智理教授、基督教思想(神學及哲學)副教授羅凌思博士、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教授,分享浸信會神學家對教會論的貢獻。

  首場由梅智理榮休教授(Prof. Emeritus Jerry Moye)主講,題為「浸信會政治家及教育家慕林詩對教會議題的處理」,他分享美南浸信會的思想以及個人的宗教和信仰反省。慕林詩可謂美南浸信會舉足輕重的人物,多年來致力整合不同的神學思想。梅智理分享,他在接受神學訓練期間,不論老師或其個人亦深受其影響,致力整合現代神學方法及保守福音派基礎,「均是啟發自慕林詩的普世精神及其神學上的開放性。」

  梅智理亦指,慕林詩嘗試回應浸信宗教會論的狹隘之處,認為神學上的基要主義並不能協助科學與宗教之間、新舊神學之間的對話。他深受施萊馬赫影響,認同其「絕對依賴感」之說,亦從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心理學家得到啟發;另一方面則認為如此重視密契經驗的內在生命,必須連接聖經,並放在信徒悔改歸正的經驗中一同討論。

  不少保守的神學家認為慕林詩過分傾向現代哲學及心理學,擔心此舉會使聖經失去權威,以及加爾文的神學基礎。不過梅智理認為,慕林詩只是另闢蹊徑,致力明白和肯定舊派神學傳統。「我們也有非常優秀的教會傳統和遺產,但不能孤芳自賞、自鳴得意,而應不斷向前和改進,並看見聖靈的工作,有空間讓上帝成為上帝。」

  費迪斯的聖約教會論

  羅凌思博士(Dr. Lindsay Robertson)以「『注定愛』—費迪斯的聖約教會論」為題,分享浸信會當代神學家費迪斯(Paul S. Fiddes)對聖約教會論的看法。費迪斯指,浸信會理解教會為一個聖約的羣體,教會經歷上帝的恩典運動,聖父透過犧牲聖子救贖人類,由基督耶穌道成肉身活出聖約,並將大使命承傳予教會,因此教會在聖約底下要活出愛、關係和公義,因聖約而與上帝、與人類社會結連。

  費迪斯指在舊約,上帝主動與子民立約,當中包含承諾與責任,人類卻多次破壞聖約,上帝選擇重修關係,並差派聖子彌補人類無法承擔的責任,聖約教會由此而生。浸信宗一直由地方教會自己決定和管理,但費迪斯強調絕非出於個人主義,領導者只是被授權尋求神的旨意,帶領教會開放服侍他人,他認為真正的教會應不分年齡、身分地位、種族或是傷健。他又提醒浸信宗是大公教會的一部分,形式上應保留多元,並開放與其他教會一同合作。

  羅凌思博士總結指,費迪斯的教會論提醒了浸信教會不應將信仰簡化成規條,限制自由和聖靈工作,應以恩典為中心,因聖約教會的本質就是以恩典、他者和基督為中心的羣體,而非一些宗教崇拜行為,當中必須存在服侍的關係,所以信徒注定要彼此相愛。

  麥乾頓對教會論的貢獻

  鄧紹光教授以「教會的神學、神學的教會—麥乾頓對教會論的貢獻」為題,指麥乾頓神學中有兩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第一是神學只是教會這個信仰羣體的神學,第二是只能從教會這個信仰羣體的確信和踐行去了解她是甚麼。

  他簡述麥乾頓生平時表示,麥乾頓曾出版了《倫理學》、《教義》、《見證》三卷巨著—一套不以天主教或新教為參照的系統神學,甚至有同道形容其神學方法為「非基礎主義」。鄧教授解釋:「基礎主義以人的經驗和理性為基礎,並需證明它成立,但我們對上帝的認識是一種確信,並無經過人類合理經驗或理性方式去證明其成立,所以麥乾頓不會說『基礎』,而是用『確信』二字代之。」因此,觀乎麥乾頓的系統神學三卷本,他已表明反對以基礎關係看待哲學神學,故沒有提供任何系統神學的基礎論述,惟他強調教會羣體對倫理、教義和見證的確信,是一個互相扣成的整體,這些特殊的確信包括神學工作,只能由教會羣體來堅守和進行。

  麥乾頓在著作中進一步指出,教導和踐行構成了教會羣體的身分,兩者交織在一起不可分割,因此教會同時有倫理、教導和見證三種模態,三者靠着共同的確信連結成為一體。這確信可總結為:「尋求單單成為教會,讓基督徒可以成為一羣子民,在基督裏找到他們的中心,在聖靈裏找到他們的團契共融,在上帝的統治裏找到他們生命的規則。」因此,教會羣體需認識只有在基督、聖靈和上帝的統治裏才可成為上帝子民,而教導信徒認識這份共享確信的責任,同樣落左教會羣體自己身上。

  鄧教授總結指,由於教會羣體的教導和踐行預設了耶穌在他們中間同在,因此其生活方式、自我認識乃來自她們確信的耶穌與聖靈,這份確信不是建基於人類普遍理性、經驗或時下流行的普世價值。因此麥乾頓的貢獻,就是重新把教會羣體置於非基礎神學之中,而不假手於人文或社會學科去了解其本性和存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個字一顆心】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