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對我來說並不陌生,自問在朋友圈中雖然算不上博覽羣書,但總算是努力閱讀。
回想近期已讀和待讀書單:早陣子剛讀過《如何改變社會》、《都市的社會學》和《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之後就有約瑟夫‧坎伯的幾本神話學著作和訪談;還未完成就插進了最新一期的《武道狂之詩》、二零零三年諾獎得主柯慈的《屈辱》。如今在讀的納尼亞系列已到《賈思潘王子》,期望儘快完成餘下部分,再回去看神話學。當然,還有《人的條件》和《奧之細道:芭蕉之奧羽北陸行腳》要快點翻閱。而在這些之間,我每週也準時追看《One Piece》和《我的英雄學院》。
想來想去,重重書影裏就是沒有屬靈書籍。作為基督徒,這算是厚此薄彼嗎?為甚麼夾七雜八的書就讀一大堆,屬靈書籍偏偏就看不上眼?這其實是為勢所逼。
數年之前,我仍然對基督教的出版物感興趣,每年香港書展(基督教坊)和基督教聯合書展也是捧場客。可是後來發覺,無論哪家出版社的書,它們看似有不同作者、主題和內容,但核心萬變不離其宗。個人認為大部分屬靈書籍都像說明書:將教會、生命或心靈看作一副機械,並教導讀者如何透過讀經、靈修和祈禱去操作,而目標是喜樂人生。當然,還有些神學類和經典值得閱讀,但這也是尷尬之處。無緣無故,誰會去讀這些又重又硬的著作?
一般讀者如我,不為事奉或讀神學,又對內蘊千篇一律的書感到厭倦,此時屬靈書籍就似乎再沒甚麼適合我看—適合不為甚麼而看。即使有,書海廣大,放眼望去都是同一式樣,就算有滄海遺珠也會令人卻步。畢竟性價比太低,不值得花時間搜尋。其實,我心裏希望基督教的出版種類可以擴大,最少有些讀物適合普通信徒為消閒而讀。因為確實有不少讀者很難特意將自己的人生、心靈逐件分解去反思,而往往只能透過一些故事,一些角色發現自己、抓緊自己。
這也是我閱讀經驗裏最深刻的片段。當生命到了悲傷難捱的境地,我連詩歌也不想聽,更不會記得任何神學論述。然而,我永遠記得甘道夫對法拉墨說:「不要因為心中痛苦,而輕賤自己的生命。」耿瑟法師對年輕的格得說:「你是何許人,竟敢自判生死?」
不少人認為閱讀文學作品對生命成長沒有幫助,但也有可能是他們讀得還未夠深,以致在文字裏察看自身。在我的經驗裏,只有文學作品才能與我的生命對話,每個角色不單是他們本身,更是我。而在我曾閱讀的屬靈書籍裏,暫時未見一本對我有如此深切影響。以上只是文學類的例子,其他書籍對我也有不少啟發,但不在這裏詳列。
我喜歡「閱讀」,並且沒有甚麼屬靈與不屬靈的擔子,反而基督教內很強調。但是書真的可以分屬靈與不屬靈嗎?再者,不斷只閱讀某類著作,讀者的眼光自然受到限制;結果,會否令我們以為只要是基督教題材的作品就是好?情況就如直升機家長,一直在孩子身邊轉圈打點;孩子規行矩步,而面對外間的凶險時根本無力應對。
宮本武藏給後世求道者寫下《獨行道》,首句正好作為提醒:「勿畫地自限,要兼習世上百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