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與均平


2710 期(2016 年 7 月 31 日)
  ◎ 教關愛心行動 ◎ 梁友東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 電郵推介 電郵 :: 臉書推介 臉書 :: 推特推介 推特
 

  難有絕對的公平

  為何在社會存在仇商和仇富的情緒?因為基層羣體覺得政府偏幫商人,認為他們可以利用財富製造更多的機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在人的貪婪和社會弱肉強食的生態下,有商人為謀取更大的利潤,用種種手段去算到盡、賺到盡,罔顧整體市民利益。當大部分財富落於一小撮人手中,而制度及政策卻未能將資源較平均地分配,社會怎會穩定呢?人類社會確難有絕對的公平,每個人的出身背景不一樣,能力才幹不一,智商樣貌也不同,很難作比較。昔日士、農、工、商構成不同階層的社會,經時代的演變,發展有不同的側重,香港由小漁港,及後發展成工業城市,到今天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很自然會傾側並利於自由市場的發展,政府的收入也是靠高地價和投資炒買所得的稅項而來,在市場主導下,缺乏公平競爭的保障,難免有人會多收、有人會少收,社會總會存在貧與富的現象。

  卻有樂意的均平

  富人和窮人怎樣能做到同舟共濟、繁華共享?重點是我們有否尊重每個人的價值、尊嚴、權利和機會。有富豪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有道,不是以施捨而揚名,而是為生活艱苦市民大眾,不壟斷,不賺到盡,向他們鬆手;對員工不剝削,不算到盡,讓他們有着應得的回報,並為他們的身心和家庭健康着想;對環境保護和保育,不為經濟利益而破壞大自然和文化;對社會種種需要和建設未來,願意作回饋和承擔,這就是企業社會責任(CSR)。

  讓市民安居樂業是政府的責任,所以住屋、就業和退休生活的保障是市民所關心,亦是令社會安定的長遠解決方法。政府怎樣分配資源和作出長遠規畫是十分重要,香港政府在施政上應加大改進,無論在房屋、就業、社會福利、醫療和教育上,以及資源要有更好配對,現時雖坐擁千億儲備,庫房滿溢,但在解決貧窮問題上仍有落差。我們不是要成為單倚賴福利的社會,而是期望每個人能活得有尊嚴,能貢獻自己,自力更生,並有向上流的機會。但現行政策只製造了M型社會,形成嚴重的貧富懸殊,所以政府在管理和分配資源上,反而要向貧窮弱小傾側,幫助他們在知識型社會中提升能力,為發展多元的產業投放資源、創造更多空間和機會,讓人發揮更多的創意。

  保羅所帶出均平的概念,是要富足與缺乏能甘心樂意地作互補(林後八12-15)。在五、六十年代香港未成為大都會,經濟仍未起飛的時候,大量難民從中國大陸湧進香港。當時沒有那麼多的福利保障,市民都生活在艱難困乏中,教會的角色就是發動世界的差會,在非常時期作出種種的救援和慈惠工作。今天我們看見很多教會所辦的學校、社會服務和醫院,都是昔日本於基督的愛所行的濟世扶貧,在神的恩典下,我們的下一代因而被祝福,成為社會中向上流動較中產的一羣。今天教會富足了,又能否甘願向下流動,像耶穌一樣道成肉身,與貧窮困苦的人同在同行,與那不足的分享所有?這就是保羅所說的均平,當我們在慈惠的事上有願作的心,必蒙神的悅納,並應許我們凡事富足,能增添仁義的果子。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

  Tel:3689 9810 | WhatsApp 6760 2025 傳真:3013 8950

  網址:http://www.hkcnp.org.hk Facebook : http://fb.com/hkcnp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Card image cap

聯會歷史文獻

連結瀏覽
Card image cap

「香港基督教醫療服務發展歷史」

連結瀏覽
Card image cap

「基督教與香港」講座

連結瀏覽


《基督教週報》版權所有
地址:九龍聯合道140號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大樓
電話:23374171 · 電郵:info@christianweekl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