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聖靈的具體表彰,在十六世紀主要有兩大方向。面對有如江河日下的教會腐敗,比較具革命意味的流派無法忍受被動地等候聖靈的來臨,於是企圖透過自己勇武的投入參與,期盼聖靈在其中彰顯能力。
托瑪斯閔澤爾(Thomas Muenzer)是早期宗教改革運動的先鋒,本來是馬丁路德的跟隨者,因不滿路德與當時的權勢妥協,轉而採取更激進的路線。他在一五二五年參與一場規模龐大的農民革命,後來被捕並最終遭到處決。閔澤爾倡論所有基督徒都可以經歷「聖靈的洗」並從之而來的各樣恩賜。他認為「受過聖靈」的信徒領受從上帝而來的使命,就是要帶來真正的改革(相對於路德派虛假的改革),彰顯一個嶄新的創造。
不過當時重洗派也有一個溫和的分支,以荷蘭神學家門諾西門斯(Menno Simons)為代表。他深受馬丁路德的著作影響,反對閔澤爾的激進方案。而雖然他亦相信「聖靈的洗」,卻認為信徒應該過一種隱世修行生活,提倡平和安寧。直到今天,門諾會、貴格會以及主張和平主義的信徒仍然堅守着這個傳統。
倘若「秩序的靈」帶來停滯和僵化,而「預言的靈」又傾向激進甚至混亂,尋求一條免於各走極端的理性路線,也就十分可以理解。從教會的角度來看,這條路線對聖靈的理解必須容許預言/革新的可能,而又不至於危害制度和秩序。或許這正是馬丁路德能夠成為宗教改革運動的代表人物的原因。
回顧路德的生平,他除了在維騰堡大學教堂門前釘上九十五條,以及為人津津樂道的「這是我的立場!」(‘Here I Stand!’)的豪氣,作為一個孤立於時代的個體,面對千多年政教交纏的龐大體系,令他始終難以擺脫根深柢固的疑惑與戰慄、罪疚和不配感。這經驗深刻地影響及籠罩着路德其後的神學思想,以致模塑着整個更正教偏向消極負面的屬靈氣質。
路德本身傾向建制內改革,只是隨後的政治現實,將他推向分離的不歸路,這也是一種歷史的弔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