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在」與「遍在」


2708 期(2016 年 7 月 17 日)
◎ 信仰重尋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論到聖靈的工作,東方傳統(正教)似乎比希臘羅馬傳統有較寬鬆的立場,沒有狹義地將之與聖子的工作硬性掛鈎。也就是說,聖靈甚至可以臨在於基督之名尚未被傳開的地方。在人觀上沒有將罪放在最核心的位置,而上帝又是人永遠的歸宿和居所,東方傳統自然視聖靈為人邁向與上帝聯合的旅程中的仲介者。從這樣的觀點去理解非基督宗教,自然有更寬闊的空間;對於普世宣教工作,也就更為有利。

  西方教會傳統強調人的墮落與及相關的罪得救贖,整個信仰的重點也就自然地偏重以基督為中心。如前說過,這樣將罪放在整個信仰的核心,難免會讓信徒的屬靈氣質偏重於被動與負面。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西方教會的堅持,其實也有很重要的把關作用,至少不至於讓人視聖靈為一種模棱兩可、無從界定的「靈性作用」,因而依賴飄忽無定的情緒經驗,不受啟示傳統與教會傳統的規範和指引。

  持平而論,兩個傳統其實都有各自的理據,可以互補長短;作為信徒,我們也就不必急於作出非此即彼的取捨。這也反映了信仰另一個重要的弔詭:「此在」(here)與「遍在」(everywhere)。

  基督信仰堅持上帝乃於「此在」啟示自己–在以色列人的歷史,在耶穌基督的成為肉身、死亡和復活,在福音持續的宣講。但基督信仰卻又同時堅持上帝的無所不在–在我們生活的被造世界的每一個地方與每一個時刻。這樣,上帝的靈自然也是「此在」和「遍在」的了。

  耶穌曾經應許,「無論在哪裏,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20)。這是「此在」,是具體而明確的。另一方面,詩人大衞卻又從心底呼喊:「我往哪裏去躲避你的靈?我往哪裏逃,躲避你的面?」(詩一三九7)上帝的「遍在」,卻又叫人無處可逃。

  這樣,「此在」與「遍在」之間的張力,恐怕不是任何信經或神學論述可以解說清楚。憑着信心,我們卻又可以同時經驗到兩者的實在。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