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教教義當中,三一神論是一個讓不少信徒頭疼的神學難題。對於上帝與基督,一般信徒相對上問題不大:「⋯⋯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他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提前二5-6)上帝創造,基督救贖;「道就是上帝」,「成了肉身」(約一1,14)。但是聖靈,則往往感到較為飄渺,難以掌握。
「上帝的靈」在舊約聖經是活躍在世上的屬天能力,介入、參與於以色列人的歷史,感動並驅使一些人,譬如說士師和先知,去達成上帝特別指派的任務。新約聖經的所有作者當然也十分熟悉舊約時代希伯來人的用法。兩約間的四百年,上帝的靈似乎不大活躍,不常有感動和默示。
新約聖經重新「發現」聖靈,是在耶穌離開世界之後—就是復活升天的基督不再向留在耶路撒冷和加利利的門徒顯現—而信徒卻繼續經驗到祂的同在。《使徒行傳》第二章提到在耶路撒冷的門徒聚集過五旬節,「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燄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着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徒二2-4)當下在耶路撒冷聚集,來自不同地方的猶太人聽見彼得和十一個門徒用自己的家鄉話講論耶穌,那被釘的彌賽亞已經復活,當然是感到震驚不已。
就是歷史學者重讀這段聖經,亦難以重新建構當日在耶路撒冷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唯一可以肯定的事實,就是當時縱然再沒有復活基督向門徒顯現的記錄,他們明確地感受到祂繼續的臨在,並祂的能力活躍於世間。
到底這「方言」只不過是尋常的家鄉話,抑或引申到後來一些宗教學者所說的語意不清的入迷現象(glossolalia),已不易考究。無論如何,基督教傳統視這五旬節的事件為聖靈主動的介入,成為教會被確立的起點。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