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好好地利用暑假,改進自己的學習和為自己帶來健康的成長,是十分值得每一個學生深思的課題。首先,我們要理解為甚麼學校要放暑假?原來暑假是始自美國十九世紀中葉的教育改革,認為學生在長期課堂的學習,會產生受壓感,不利成長。學生在暑假如得到充分的休息,則有利自我學習和學會如何管理自己。最近,亦有團體倡議設立「休整日」,由社工及專業人員帶領,讓學生可休息與重新檢視壓力來源。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主題為「基督教信仰與生命教育」,作者是吳庶深教授。他講述生命教育有五大取向,其中之一為健康教育,這啟發了我對撰寫本文的一些想法。
健康的人生包括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兩方面。我會從健康教育中的五方面建議如何規畫健康愉快的暑期生活。首先在身體的適能方面,要從自我瞭解身體發展和健康狀況出發,建立經常做運動的習慣。研究報告指出,每天做三十分鐘的「帶氧運動」,可燃燒體內過多的壓力荷爾蒙,大腦會分泌安多酚(Endorphin),減低身體的痛楚和安定負面的情緒。運動不但能增強體能,更會令人產生快樂的元素,舒緩情緒。
在情緒的適能方面,最重要的是要瞭解自己情緒的狀態,學習自我控制情緒。美國健康生活雜誌《Real Simple》提出了六種生氣的模式及建議處理方法,當中如先等氣消、認清情況、誠實面對、直接表達、找出問題核心等。靈性的健康能幫助我們管理自己的憤怒,給我們平和安靜的沈默思想禱告,讓我們能面對自己的行為,經常保持自律和自制。
在社會的適能方面,我們要關心身邊的人,主動與人建立良好關係。年輕人容易沈迷手機,影響溝通,特別是與家人。臺灣國際家庭日曾呼籲全民響應,倡議「眼耳口心手」五到:眼望要有感情,耳要用心聆聽,口要彼此鼓勵,心要關心包容,手要互相擁抱。我們可藉着暑假多關心家人,強化家庭凝聚力。
在精神的適能方面,要尋找生命的意義,定立人生目標,認識基督真理,以主耶穌作為我們行事為人的榜樣。我們要參與團契生活,信徒間彼此學習,互相分享,以愛心相交,堅定信仰。
在文化適能方面,要多關心社會及回饋社會。可多閱讀書刋及報章,了解社會時事,並增強語文、理解及分析能力;同時多參與團體活動,包括潛能發展活動、外地考察交流活動、義工服務及生涯規畫培訓等。這樣除了能夠增強同學各種共通能力外,亦能讓同學發展潛能及擴闊視野。
一個健康愉快的暑假,不但能充實生活,更能為新學年打好基礎。此外,亦能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啓發同學規畫正向人生。
余嘉蓮校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