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角色與性文化 (四)缺席父親對子女心性成長之影響
第 2705 期(2016 年 6 月 26 日)
◎ 「性」在反思 ◎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性文化關注組
澳洲一項研究深入探究一批因父母關係破裂、從小由母親扶養,經歷父親缺席而成長的女性,當中用敍事形式揭示了被訪者的傷痛、失望、自責、苦毒,發現四大信息:1. 他總令我失望:一種恆久的傷害;2. 我不能與人建立親密感覺:父親是一位陌生人;3. 所有男人也是壞人:與男性溝通障礙;4. 我不想永遠恨他:渴望重建關係。
即使父親在孩子年幼時已離開家庭,她們也能清楚記得父親離家帶給她們的景象及傷痛;她們不會認為是父母之間的問題,反而深信父親不想再見到自己。而缺席父親亦影響女兒長大後與男性建立關係,她們不信任男性、對男性存在負面感受,甚至憎恨,害怕被遺棄,也不能明白男女之間的相處模式;但卻極度渴望男性關注及愛慕,因此更容易受感情傷害。這些女性全都表示與父親建立關係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經驗,儘管她們與母親關係親密,卻沒有停止渴望將來能與父親重建關係。
研究亦顯示缺席父親也引發早期性行為及青年懷孕的較大風險,正因為缺席父親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及福祉,研究員特別鼓勵專業醫護人員更了解缺席父親的影響,去幫助受影響的女性,讓她們有機會討論自己的感受,澄清一些家庭問題,確認她們的情感,鼓勵她們反映及尋找安全及健康途徑處理自己的成長經歷,特別是幫助她們面對過早性經驗的脆弱性。
另一份在加拿大一個單親母親較多的城市進行的研究也發現父親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認知及行為發展,包括智能發展及內在性格培養也存在直接正面的影響。過往不少研究指出父母的教養模式如照顧、鼓勵、管教、支持也有所不同,美國一些報告指出孩子有父親全時間同住對孩子在閱讀能力及數學發展也相應能力較强。亦有報告反映孩子在父親缺席家中長大更大機會出現內在問題包括負面情緒、社交障礙、焦慮,甚至外在問題包括侵略、衝動及過度活躍行為。這份加拿大研究再次引證父親在家庭的重要及親子教養的深遠影響,更藉此鼓勵社會更多政策及措施幫助父親在家與子女建立關係。
了解到缺席父親影響之深遠,亦明白父職的各樣好處、家庭受惠,不但每位父親也應該盡己之力做好及享受這個重要角色,教會也應該配合及支持每位父親,為他們加油,協助家庭成立家庭祭壇,讓父親的健康角色成為每個孩子的屬靈榜樣。(專欄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