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馬可福音結局
 反思門徒信心功課


2705 期(2016 年 6 月 2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由於多個聖經抄本均無《馬可福音》最後一章九至二十節,故有言這是後人所加,也有人認為原文看似不完整的結局,是馬可刻意營造的。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及基道文字事工已於六月十二日,假該堂舉辦「馬可──絕望的終局?敍事鑑別與神學詮釋的雙重視角」講座,分別從敍事鑑別及神學角度分析馬可福音結局帶出的訊息。

  結局帶出盼望 思考門徒角色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特約教授曾思瀚博士指,早期手抄本聖經如「西乃山抄本」和「梵蒂岡抄本」均無《馬可福音》十六章九至二十節(耶穌復活後的細節),直至五世紀才開始記載此部分,因此經文很可能不存在於早期教會。原文全卷書最後一句為「……因為她們害怕」(可十六8),讀起來看似欠缺完整性,故有人認為福音書最後數節經文或已遺失。惟他不認同此說法:「因為古時經卷很長,為了下次翻閱經文能從頭看起,收藏時必定由尾部開始捲摺,因此結尾部分應最受保護。」他解釋,早期教會已對耶穌復活的事蹟耳熟能詳,《馬可福音》的讀者正正是已信的羣體,因此馬可寫福音書的主要用意,未必是敍述所有復活細節,而是另有目的。

  他從文學手法窺探馬可福音帶出的訊息,指撒種的比喻中,種子同時代表道和人(四14-15),「馬可將人和道結合,明顯講述人怎樣將心中的道活出來的道理,這亦是《馬可福音》的前設,所以福音書其他敍事也是演繹比喻中的真理。」至於文學結構方面,他指《馬可福音》的開首和結尾彼此呼應,例如開首部分(一44-45)提到耶穌潔淨了痳瘋病人,叮嚀他不要告訴任何人,結果那人卻四出傳揚令耶穌不能公開進城。至於結尾(十六7-8)則提到,穿白袍的少年叫婦女告訴門徒前往加利利,但她們卻因害怕而沒有告訴任何人。曾思瀚博士認為,婦女跟痳瘋病人一樣都不服從上帝,但畢竟耶穌復活的事最後也傳揚出去了,所以這個看似絕望的結局,最終是要帶出盼望,同時透過記述婦女沒有做的事,反思我們應怎樣做耶穌的門徒。

  細讀耶穌言行 理性思考教義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博士表示,《馬可福音》沒有記載家譜、道成肉身見證及馬利亞的故事,開首和結尾都極不尋常,這種首尾一貫的寫作手法,不可能只為傳達一個絕望的終局。「耶穌沒有世界的開始和終結,人世間的生死不能束縛衪,我們也不能藉此對衪有充分認識,所以只能從耶穌在世的教導去認識衪。」因此,《馬可福音》的結局提醒信徒:不能從世上經歷的生死去界定耶穌的生命、認識耶穌必須了解衪在世時的言行。 

  他強調,不可隨便忽略這段開始與結束之間的路程,需再三閱讀經文,否則難以達到教義中的理性思考。「《馬可福音》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結尾,似乎是一個絕望的結局,若只從其餘三部福音書看耶穌死裏復活的見證,以此補充其缺乏,可能會忽略了馬可對復活缺席見證的心意。」他認為,馬可雖然沒有直接見證耶穌復活,卻透過白袍少年間接見證事件,清楚指出耶穌已經復活。

  那白袍少年一方面指出耶穌的去向,同時又基於耶穌在逾越節晚餐後的預言「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之前往加利利去。」(可十四28),叫婦女們將耶穌在加利利的消息告知門徒,藉此帶出衪說的話必定成就。鄧紹光博士稱,白袍少年對耶穌復活的見證熟真熟假,在於耶穌有否說過此話,馬可正是透過間接見證,提醒讀者重新細讀耶穌在世時的一言一行,並思考如何回應衪的故事。「當時婦女們是否相信耶穌已復活?門徒若了解婦女們的報告,他們是否相信耶穌昔日預告自己復活是真的,並繼續跟隨衪?所以《馬可福音》的結束,引導我們反思對衪的相信究竟有多徹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