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乃山:破之路


2700 期(2016 年 5 月 22 日)
◎ 道在人間 ◎ 陳國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山作為神人相遇的象徵符號,也同時代表着神人相遇所採取的不同途徑。簡言之,神人相遇的途徑有兩條,分別是「破之路」和「立之路」。「破之路」(apophatic way)是否定或負的方法。主後第五世紀偽丟尼修(Pseudo-Dionysius)用破的形式(apophasis)來論說上帝,即是透過神學上否定或負的方法(via negativa)去了解一切有關上帝的問題,強調上帝那不可言說、無從了解、無形無相、無跡可尋及高深莫測之本質。「破之路」便通過否定上帝不是甚麼,去認識上帝是甚麼。

  「立之路」(kataphatic way)則剛剛相反,是肯定或正的方法。神學上這是採用立的形式來論說上帝,也就是藉賴肯定或正的方法 (via affirmativa)去了解一切有關上帝的問題,強調上帝那全知、全能、至善、至美等屬性。「立之路」便通過肯定上帝是甚麼,去獲得上帝的知識。倘若從山的象徵主義來說,西乃山代表「破之路」,而他泊山則代表「立之路」。前者有舊約的摩西登上西乃山會晤上帝為範式,後者有新約的彼得、雅各及約翰登上他泊山獲賜神視為證例。

  尼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是首位教父把摩西登上西乃山會晤上帝這條「破之路」解釋為基督徒禱告的不同階段或歷程。他認為禱告就是靈魂的上升,但上升卻是指進入更深層的幽暗裏。這就好比摩西登上西乃山見上帝,起初上帝在榮光中向他顯現,然後上帝在雲中向他說話,最後摩西在幽暗中與上帝相遇。(參出三2;二十21;二十四15-18)靈魂進入幽暗中,意味着禱告者正與一位絕對超越、不可言喻的「另一位」接觸。貴格利的幽暗神祕主義旨在批判柏拉圖的默觀傳統,這傳統認為人的理性在經歷層層上升的過程後,便能掌握或觀照到真理的實體。貴格利卻說,我們只能觀照到幽暗。人的靈魂愈是上升、愈是接近真理的上帝,上帝的視域愈是模糊混沌,他的心靈愈是漆黑幽暗。在此情況下,人在上帝面前感到全無把握,所有既定的知識、概念、假設及義理等都變得毫無意義。禱告者只好放下所有,在無住無念的虛空狀態下默觀和經歷上帝。龐迪斯的伊域格屈(Evagrius of Pontus)也認為禱告是把理智中固有的知識或義理一掃而空,使心如明月,皎潔無塵。禱告者要處於這樣的一種無慾求或不動心(apatheia) 的狀態下,方可以觀照到真理和實相。伊域格屈明確指出,禱告是理智最高和最單純的活動。是甚麼樣的活動呢?不是加深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或強化概念、定義等活動,而是擺脫或放下萬念(the putting away of thoughts) 的活動過程。這樣一來,理智便忘掉了外物,也忘掉了自身,回復到起初那彼此不分,物我無二的純樸,單一狀態。禱告者便在這樣的禱告中獲得了真知,更在當下直接經驗到上帝真實的臨在。

  如此看來,西乃山的「破之路」真正要傳遞的信息不是甚麼,乃是要告訴我們,神人相遇、又或上帝的真知既無必要倚賴語言文字,又不需要借助邏輯思維、概念命題也可以實現和獲得。只要我們能去除情染和智化作用,我們就能夠超越理性與邏輯的局限而直達上帝自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