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公義會議探討牧養見證
 寬恕包容突破仇恨對立情況


2700 期(2016 年 5 月 2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行公義是基督徒的使命,然而追求公義往往要與龐大的全球問題角力,聖經的公義法則將幫助信徒適當回應議題。亞洲公義會議已於五月十三至十四日,假葡萄藤教會舉行,主題為「一同活出公義」。中國神學研究院副院長江丕盛博士在會上就面對政治撕裂問題,探討香港教會的牧養和見證。

  江丕盛指,聖經提及的寬恕與十字架有關,這也是基督教訊息的核心,講述所有人都需要寬恕。「基督徒常說彼此寬恕,但總有些情況是不能寬恕的,如果寬恕只局限於『可以寬恕』的人,那是否真的寬恕?」他舉例指,有人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母,這事不可饒恕,邪惡彷彿是他生命最後的判詞;猶大出賣耶穌後,在絕望中自殺,這也看似是生命最後的結果。「但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十字架上死而復活,說明死亡不再是最後終結,也不是命運最終的權柄。」他解釋,我們得寬恕不是因為自己比人好,而是上帝已寬恕了我們生命中不能寬恕的,這亦是基督徒向罪不可恕者傳福音時應帶出的訊息。

  然而,基督徒追求公義是否與寬恕的概念有所衝突?他解釋,兩者的關係在於寬恕別人前,必先有一個公開審訊確定那人有罪,否則談不上寬恕。「所以公義的重要性,在於如何制訂一個公義程序,讓犯錯的人受到應得懲罰。」他直言,追求公義有時會走偏,例如很多人追求公義是為了報復,又透過網絡隨便將人定罪,甚至在網上批評法庭的判決,這對社會來說十分危險。因此他提醒信徒,公義是從過去的事判斷誰人應該負責,往往卻忽略了寬恕的重要性──人不再被罪行所困,願意與犯錯者一起共創明天。

  修補撕裂為真理見證

  江丕盛直言,今日信徒很容易將自己的政治理念,化成聖經的價值,他勸說:「不要讓政治愈來愈像信仰,信仰愈來愈像政治。」他認為政教關係可以參考政治與學術的分離關係,維護自身的獨立、自主自由,對不同政治立場的人採取開放尊重的態度。他指,教會不應成為社會縮影,當社會撕裂,教會便跟着撕裂,反要學習多包容、聆聽、走第二里路,以求突破對立情況,又提醒:「我們要檢視自己在社交媒體上寫的是造就人還是挑撥仇恨。」

  面對社會和教會的撕裂,他鼓勵信徒多聆聽,說:「聆聽是因有差異,社會要不斷學習聆聽,將彼此差異縮窄。」江丕盛提到有教會放映最近備受熱議的本地電影《十年》後,有執事感到憤怒,他回應說聆聽需要由教會開始,信徒不應視放映《十年》為政治立場,而是透過電影去聆聽部分香港人的憂心。他續鼓勵信徒走第二里路,他解釋第一里路是羅馬政府強制性要求,即如今天的「依法辦事」,耶穌卻要求門徒多走一里路,主動且甘心地當他人的陪行者,今日信徒亦應與立場不同的人建立朋友關係,修補撕裂,為真理作見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