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成為女性化現象
 建立角色神學發掘婦女恩賜


2700 期(2016 年 5 月 2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現時全球約十三億人中,每日靠不足一美元生活的人有近七成為女性,文盲、失學兒童、低薪族均以女性為主。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博士在亞洲公義會議「貧窮婦女:雙重壓迫與受害」工作坊中,引述著名社會學者Diana Crane的觀點指出「貧窮是一個女性化現象」,因此國際性扶貧近年亦趨向幫助婦女脫貧。她鼓勵華人教會建立正確的角色神學,幫助婦女發掘恩賜,作耶穌門徒。

  劉博士指出,女性貧窮基於結構性成因,如同工不同酬,女性獲得的土地和資源亦較少,女性需要肩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有三分之二的女性是非正式的工作者。她亦不諱言,今日仍有很多國家視女性為性享樂,亦有不少女性認為必須去討男性喜悅,如有美國企業要求女員工必須穿高跟鞋,在阿拉伯國家亦因女性頭髮會帶來男性性興奮而需要蒙頭。

  貧窮婦女容易受到虐待和剝削,同時亦難以離開受虐的婚姻。她曾到訪一個印度貧民窟,有婦女聯合申請小額貸款做生意,帶來生計之餘,家庭關係亦得到改善。婦女們更積極處理社區問題,如在常發生強姦的暗黑巷子裝上燈,又成立糾察隊,令社區環境改善,罪案率下降。「現時國際性扶貧趨勢都是以婦女為主要對象。」劉達芳說,學者發現女性有錢時會先照顧孩子的營養和健康需要,相反男性則會滿足個人需要;女性亦較肯儲蓄,並將金錢用於較長遠事情上。

  在香港,工資不足五千元的就業人口中有78.9%為女性,六十六萬名無酬家務勞動者中女性佔98%,四萬宗單親家庭綜援個案中有83%由女性當家。近年備受國際關注的香港「麥難民」亦不乏女性,劉達芳解釋:「在速食店『打躉』的露宿者有14%為女性,遠超露宿者比例,因為她們害怕露宿街頭會被男性騷擾。」她續提及新移民女性在港找工作甚艱難,除了收入低於男性,工作多為厭惡性行業,工時過長亦令她們缺乏社交活動。

  劉達芳博士直言,華人教會較少談及女性角色,未來需要建立正確的角色神學,並發起和平演變,鼓勵婦女不要偶像化家庭,要發掘恩賜,作耶穌門徒。在政策上,她盼望政府推行婦女就業支援政策(改善託兒服務、建立內地學歷承認機制、設立照顧長者津貼)、建立投訴渠道、消除福利政策歧視及建立全民退休保障,以助婦女脫離貧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

【閱讀起動】